「2024年亞洲青壯年價值觀調查」這項橫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新馬的大型網絡問卷調查發現,新加坡18歲至45歲的青壯年不僅拒絕「躺平」,冒險精神以及運用智慧科技的信心也最強,整體上對生活、工作的態度最積極。
這項調查由中國台灣《遠見雜誌》民意研究中心、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以及中國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合作進行,1月8日聯合發布調查結果。
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不一、物價高漲加重生活負擔,以及人工智慧科技迅速發展,青壯年面對就業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未來。這項調查希望反映各地青壯年在生活、工作、社會中的價值觀,以及對未來的期望,進一步窺探年輕人對邁向未來、實踐夢想過程的想法。
調查在2023年11月至12月間進行,共收到近6600份反饋。其中3307份來自中國大陸、1144份來自中國香港,其餘來自馬來西亞(682份)、新加坡(633份),以及中國台灣(830份)。
受訪者根據「社會參與」(Engagement)、「推動力」(Energy )、「執行力」(Execution),以及「前瞻力」(Expectation)四大(4E)指標,對多方面的能力和態度進行自我評量,調查統計出他們的「4E積極度」。
新加坡青壯年「執行力」「前瞻力」得分最高
整體而言,在「躺平」(不想奮鬥)與「內卷」(過度競爭)兩個極端之間,五地青壯年屬於「中間偏積極」。新加坡的4E積極度總分最高,為64.7分,其次依序為中國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
新加坡青壯年在「執行力」和「前瞻力」得分最高,皆超過66分。
「執行力」方面,新加坡青壯年在兩道問題——智慧科技的接受度,以及自己的國際視野符合目前及未來工作需求的信心水平,都排第一。
陳慶文:新加坡政策鼓勵人民培養自立精神和國際觀
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認為,新加坡應對冠病疫情的穩健模式,或有助提高人們的樂觀程度以及對個人能動性(personal agency)的信心。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新加坡的政策鼓勵人民培養自立精神和國際觀,相信也有助提高新加坡受訪者對自己國際視野,以及學習智慧科技的信心。
「前瞻力」方面,新加坡青壯年對自己國家未來五年經濟發展預測最樂觀,而他們對實現夢想也相對更有信心,超過半數認為未來10年內「絕對會完成」夢想,高於五地平均的未超過四成。
陳慶文指出,新加坡作為相對成熟的經濟體,估計很難看到雙位數經濟增長。「但這或顯示本地受訪者相信新加坡能夠找到新契機,繼續發展並維持繁榮。這體現一種敢拼的精神,對我國未來的展望是相當積極的。」
「冒險精神」最高分
新加坡人更願主動挑戰生活與工作不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力」方面,得分最高依次為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馬國,皆超過67分,但新加坡青壯年在當中的「冒險精神」項目分數最高(61分),也就是他們應對未知的態度,顯示他們相對更願意主動挑戰生活與工作上的不確定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指出,新加坡走出冠病疫情後繼續維持低失業率,薪金也稍有增長,其他國家地區疫後復甦相對較弱。「我國經濟環境相對好,或促使青壯年對未來有較大希望,而這份樂觀更推動他們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打拚。」
這項調查是《聯合早報》和《遠見雜誌》第四次合作進行跨地區調查,上一次是2022年,以了解冠病疫情期間各地民眾最關注的課題和對世界局勢的看法,這次參與的地區和機構最多。
五地同齡群體同觀感
新加坡青壯年國際能見度最高
對五地參與調查的青壯年來說,新加坡18歲至45歲青壯年在國際能見度表現上最高。新加坡參與調查者則認為,中國青壯年整體上在國際上表現最活躍。
「2024年亞洲青壯年價值觀調查」邀請五地青壯年回答網絡問卷,對自己和其他四地這個群體在國際上整體表現的印象,以及五地整體社會進步的表現進行互評。
新加坡青壯年最具國際能見度
與年輕人活躍於國際論壇等有關
新加坡青壯年在這一環節整體得分最高(6分),視為最具國際能見度,其他依次為中國香港(5.79分)、中國大陸(4.93分)、中國台灣(4.8分)和馬來西亞(4.49分)。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指出,在國際上不少人的印象中,新加坡年輕人一般上英語比較流利,因此在國際論壇或活動上有較活躍的表現。
陳恩賜認為,政府近幾年鼓勵新加坡人到海外發展和闖蕩,或許有助提高新加坡年輕人的知名度。此外,他也認為,新加坡的國際聲譽可能也讓一些外地人,更注意到與新加坡年輕人的表現及相關的新聞。
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認為,新加坡年輕人從小學到升上高等教育學府,課程當中時常有到海外浸濡的機會。另一方面,由於新加坡保持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策略,或許也促使更多新加坡人培養成為「世界公民」的志向。
至於新加坡受訪者認為中國青壯年的國際能見度最高,陳恩賜認為,這相信與世界各地都有中國青壯年的存在,以及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有關,包括在新加坡。
中國台灣整體社會進步獲評表現最佳
專家:或受民主自由和包容社會印象影響
整體社會進步方面,中國台灣獲五地青壯年評為表現最佳(3.72分),其他依次為新加坡(3.57分)、馬來西亞(2.66分)、中國大陸(2.53分),以及中國香港(2.51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陳慶文認為,新加坡受訪者認為中國台灣整體的社會進步表現最佳,有可能和一些新加坡年輕人認為中國台灣的民主社會在五地當中最為自由開放。
此外,他指出,中國台灣接受同性婚姻等社會政策,在新加坡部分年輕人看來,或許也加深了他們對於中國台灣社會最為進步開放的印象。
「這或許顯示一些年輕的新加坡人希望本地社會大眾減少過於從眾的心態,以及更加接納另類或不同的生活生方式,這可能反映了他們這個年齡層所接觸的事物及人生經驗。」
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哲學系講師沈耀發認為,不少新加坡人去過中國台灣後得到的印象是,中國台灣雖然和新加坡一樣是高度發展社會,但中國台灣社會在文化上相對更包容、競爭壓力似乎相對少一些,這或顯示新加坡年輕人期望生活在一個較少批判,以及更能包容失敗的社會。
儘管如此,沈耀髮指出,不少新加坡人,包括他的學生,雖然對新加坡社會有上述願景,但他們同時相信新加坡人如果沒有激烈的競爭壓力,未必會努力拚搏。
他相信,這個現象可能是一種新加坡文化心態所導致,即不少新加坡人不相信新加坡人少了強烈的競爭壓力,仍然可以努力進取。
沈耀發說:「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社會文化和工作形式,開拓本地人可以追求的多種可能性。我們的社會或許缺少相關的故事和典範,讓人們認真考慮不同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