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男性愿意担负更多家庭责任,或能改变新加坡单身女性倾向不婚不育的想法。(海峡时报)
作者 李国豪
只有设法说服更多女性步入婚姻,新加坡的生育率才有救?
上述这句话看似废话,但对2023年整体生育率降至0.97历史低点的新加坡来说,却可能是挽救低生育率的关键。
因为新加坡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分析指出了这点:
近年来新加坡的婚内生育率是有所提高的,意即只要一对夫妻步入婚姻,他们生育的比率比过去还高。
换句话说,有开花就会结果,结了婚,生宝宝的机会就高一些。只要有办法说服单身人士步入婚姻,或许就有办法提高生育率。
2005年前后“风景”大不同
新加坡统计局的相关分析截取了新加坡两个阶段的整体生育率:
结果发现:
从1990年至2005年,新加坡整体生育率的下滑,更大程度是已婚女性生育率下滑,而非已婚女性占比(已婚女性占全体女性的比例)变少。换句话说,这时期新加坡男女结了婚却不愿意生小孩,才是生育率变低的主因,而非单身女性比例变多。
但到了2005年至2023年期间,新加坡整体生育率的下滑,却跟单身女性比例变多较有关系。这时期各年龄段的已婚女性生育率其实是些微增加的。换个说法就是,新加坡男女结婚后,较过去更有可能生小孩,但女性结婚比率减少,抵消了婚后生育率增加对整体生育率带来的刺激。
有关两个阶段的已婚女性生育率及已婚女性占比,可参考下列两个图表。
值得一提的是,25岁至29岁的已婚女性,在2005年占该年龄段所有女性的52.1%,意即有超过一半女性在该年龄段已经结婚。
但这个数字在2023年大幅滑落至29.2%。
早前国大有一项研究发现,新加坡在2001年开始推出的预购组屋(BTO)计划,可能鼓励更多年轻男女早婚,尤其一度大幅推升25岁到29岁女性的结婚率。
但看回2023年“惨淡”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能说明,预购组屋带来的“催婚红利”不再。
如果2005年之后已婚女性占比多一点会怎样?
统计局透过模拟模型发现,若2023年新加坡已婚女性占比能维持在2005年水平,整体生育率可能从实际的0.97提高至1.43。
反之,若已婚女性生育率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整体生育率则可能下滑至0.86。
也就是说,在某个更多女性还愿意结婚的平行世界,新加坡的整体生育率可能还有1.43,虽然距离2.1的人口替代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不至于像去年的0.97(这让新加坡正式加入生育率低于1.0的国家俱乐部!)那么悲催。
晚婚、不婚在新加坡已是愈来愈普遍的现象。(联合早报)
派钱催生是白费功夫?
再回头看看新加坡近几年的“催生”政策,不难发现,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都是所谓的“派钱催生”。
新加坡夫妻只要生下宝宝就能获得一定金额的育婴补贴,其他制度面的优惠还包括让在职父母享有更多的育婴假。
但统计局的分析指出了一个趋势:
不是已婚夫妇不生造成新加坡生育率低落,而是单身女性更多,才导致新加坡生育率一路雪崩。
各种生育补助或只有助于让已结婚的夫妻更放心生育,已婚女性生育率略微提高侧面印证了这点,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抵消更多女性选择单身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了解单身女性为何不倾向结婚,对症下药,是接下来更重要的事。
为何单身女性不想结婚?
首先是社会大众的观念改变。
婚姻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许多人视为人生目标,若找不到契合的伴侣,那就宁缺毋滥。
其次,则恐怕还是得回归到老生常谈的两性平权,尤其是男女组成家庭后,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公布的一份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21岁至34岁女性相较同年龄段的男性,明显对婚姻和育儿更不感兴趣。
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尔帕娜(Kalpana Vignehsa)博士指出,她在进行研究后发现,女性之所以对婚姻和育儿兴致缺缺,是因为担心必须承担大部分的照护责任及其他家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