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ALAMY)
作者 劉智澎
在公司上班,有免費自助餐吃,想必是所有打工族求之不得的福利。
但位元組跳動(ByteDance)的員工應該沒料到,連細菌也一起來開「自助餐」了。
上周二(7月30日),位於萊佛士碼頭一號(One Raffles Quay)的位元組跳動新加坡辦事處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130名員工在公司食堂吃了中式自助餐後上吐下瀉,其中17人的腸胃炎症狀嚴重到需要住院。 (據說公司走廊和電梯都充斥著嘔吐味,當天居家辦公的員工應該很慶幸自己逃過了一劫吧……)
民防部隊出動了17輛救護車,將食物中毒的員工送院治療。(聯合早報)
一名自稱食物中毒的員工在社媒上匿名透露,當天的中式自助餐有10道菜肴供選擇,包括:
馬鈴薯玉米沙拉、港式炒麵、酸菜豬肉、爆炒雞丁、辣椒雞胗、燜蝦、清炒豆苗、清炒芥蘭、苦瓜排骨湯和水果。
他懷疑「罪魁禍首」是發酸了的變質雞肉。
負責供應餐食的莆田(中央廚房)和雲海餚(納福城分店),被令從7月31日起暫停營業,直至另行通知。
這兩家在新加坡名氣相當響亮的餐飲業者竟傳出這樣的「醜聞」,難免讓一些食客提心弔膽。
雲海餚的納福城分店被令暫停營業。(聯合早報)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只是過去兩周通報的三起食物中毒事件之一。
民防部隊和樂齡中心也「中招」 另外兩起事件同樣由自助餐引起。
7月23日至24日,民防學院的165名人員在食堂用餐後出現輕度腸胃炎症狀,包括腹瀉和腹部不適,所幸無人住院。
民防部隊平時出動救護車載送食物中毒的患者,沒想到這次「中招」的卻是自己。(聯合早報)
從收集食品樣本進行化驗,到公布調查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
民防部隊已關閉學院廚房,膳食供應也已另作安排,直到調查結束為止。
另一方面,新加坡食品局也在上周五(8月2日)針對去年發生的聖路加樂齡關懷中心食物中毒事件發表了聲明。
去年5月,有37人在樂齡中心吃了+Robert Catering Services提供的午餐後感染腸胃炎。
化驗結果顯示,有三個食品樣本的蠟狀芽孢桿菌(又稱仙人掌桿菌)數量超標。這三樣食品是滷豆卜、炒包菜,以及包菜炒蘑菇蘿蔔玉米。
涉事的食品供應商因衛生不達標,被罰款2100新元。
老人家吃錯東西,可不是鬧著玩的。(海峽時報)
天氣越熱 食物越容易變質
別以為食物中毒只是腹瀉或嘔吐幾天,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致命!
新加坡食品局2023年的數據顯示,影響至少15人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每10萬人中就有22.5起。
以新加坡592萬人口來計算,去年約有1300人集體食物中毒。
從廉價食肆、高檔餐館到自助餐供應商,都無一倖免,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從樂齡中心食品樣本中發現的仙人掌桿菌找到一些線索。
這類細菌喜歡在米飯里繁殖,常見於隔夜飯和自助餐炒飯,因此煮熟的米飯不宜放在室溫超過兩小時,否則細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腸毒素和催吐毒素,就會引起食物中毒。
炒完馬上吃,別讓仙人掌桿菌有機可乘。(海峽時報)
新加坡四季如夏,氣候炎熱又潮濕,若食物長時間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更容易變質。
再加上新加坡多數食材都從國外進口,很少從農場直接上桌;運輸和儲存時間一旦拉長,很難保證不出問題。
所以是在怪罪老天爺嗎?紅螞蟻當然不敢……畢竟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地理環境因素,只能從其他方面著手把關。
定期檢查也無法做到滴水不漏
食品局、衛生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 從2018年至2021年,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的「污染源」以餐飲供應商居多,其次是餐館和公司自設的廚房。
雖然食品局會定期展開突擊檢查,但也無法做到滴水不漏。 很多時候,只有在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後進行徹查,才發現問題原來出在廚房和員工身上。
例如,一些餐飲業者面對人手短缺和成本上漲的雙重挑戰,選擇在食品安全和衛生方面作出妥協,聘請一些未接受食品處理訓練的臨時工。
就連廚房牆壁或桌面磚瓦破裂,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也不去修補。
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新明日報)
像這次被令停業的莆田(中央廚房)和雲海餚(納福城分店),雖然調查結果尚未出爐,但食品局已下令對廚房設備、器皿和整個餐館區域進行清潔和消毒,以及丟棄所有熟食和容易變質的食物。
在這兩個地點工作的食品處理人員,也須重新參加第一級的食品安全課程,並通過考試。
正如食品局再三提醒: 當局能做的是制定和執行監管措施,但業者也須履行職責,遵守食品安全規範,在各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
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投入額外資源、時間和人力,難免會推高營運成本,但總好過出事後對聲譽和業務造成損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