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零售商相繼退出市場 電費會否變貴,電力會否供不應求?

2021-10-22

電,最近成了新加坡最熱門的話題。

從上周三起,先後有三家本地電力零售商宣布退出電力銷售市場,加上新加坡能源集團(簡稱新能源)宣布調漲新季度的住家電費,政府當局又呼籲人們節約用電,讓不少人不禁有種電力「完美風暴」似乎快要來臨的感覺。

本地民眾此刻最關心的,無非是:

  1. 電費會不會變貴?
  2. 供電會不會不夠?
這裡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供電不會受影響,管夠 儘管本地原本12家電力零售商當中,有三家本地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甚至有分析指出,接下來可能還會有其他業者舉白旗,但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並不會影響本地的供電情況。

要解釋這個情況,就得先說回新加坡的供電架構:

  1. 各大電力公司所持有的發電廠產出電力;
  2. 新能源及其他電力零售商(包括此次退出市場的那三家)以批發價格向發電廠購買電力;
  3. 商家和家庭用戶向新能源或其他電力零售商買電;
  4. 發電廠生產的電力透過新能源管理運作的全國電網輸送到全島用戶。
 

從上述架構可以發現,處於中游的電力零售商從步驟2才開始出現,負責批發和轉賣,並不直接涉及步驟1的發電。

2018年以前,本地面向用戶的唯一電力供應商是新能源。隨著2018年開放電力市場,新加入的其他電力零售業者也成了用戶的新選擇。

然而,開放電力市場並沒有改變電力的流向(依然由全國電網輸送),改變的只是錢的流向,以及用戶繳交電費的流向。從過去只有一個新能源,分散流向更多電力零售商。

發電廠批發賣電的對象,也從過去唯一的新能源,擴大至其他電力零售商。

換言之,電力零售商的加入並未影響發電廠的供電情形,因此他們的退出,自然也不會影響供電。

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不會影響發電廠的發電。(聯合早報)回到第一個問題,電費會不會更貴?

會!

但進一步解釋電費可能變貴的原因之前,我們得先談一下三家電力零售商為何不支倒下。

能源價格飆漲導致批發電價劇烈波動 2018年電力市場開放後,為了爭取市場份額,新加入的電力零售商在收費配套及服務方面下足功夫。

電力零售商吸引家庭和工商用戶的亮點不外乎兩種:

  1. 固定價格配套:新能源會在每個季度調整電價,但電力零售商提供的這個配套能確保用戶在合約期限內,不受電價波動影響,以固定價格用電。
  2. 經調整後的電費折扣(discount-off-regulated tariff)配套:確保用戶在合約期限內,以低於新能源表訂電費一定比率的價格用電。
電力零售商和用戶在一段時間內簽訂上述配套(可能是半年,也可能長達兩年),讓用戶得以比新能源制定電費平均來得低廉的價格用電,電價的波動由在一定時限內由電力零售商承擔。

然而,在全球能源價格因氣候因素及後疫情時代經濟活動復甦等因素下,本地過去幾周的批發電力價格出現劇烈波動。

根據能源市場管理局(EMA)的解釋,造成本地批發電價劇烈波動的因素包括:

  1. 全球液態天然氣價格上漲;
  2. 本地用電量增加;
  3.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管道的供應減少。
從10月3日至10月16日,本地電力批發價(Uniform Singapore Energy Price 簡稱USEP)的每日平均交易價格介於每兆瓦時(MWh)121.10新元至1821.60新元。

單日價格的波動更大,例如在10月14日,電力批發價最高來到每兆瓦時3811.16新元,最低則是每兆瓦時267.82新元。

在10月前,本地電力批發價也已多次出現飆漲。

批發電價的劇烈波動,導致為搶占本地市場而普遍祭出較「慷慨大方」配套的電力零售商吃不消。

首當其衝的是那些資本不夠雄厚,同時也沒有自家發電廠的電力零售商。

於是,在短短一周內,本地家庭用戶市占率第四的iSwitch率先投降,另外兩家電力零售商Ohm Energy及百勝電力供應(Best Electricity)也先後宣布退出本地電力市場。

本地家庭用戶市占率13.1%的iSwitch成為最先退出電力市場的電力零售商。(能源局)回到原本的問題,電價會不會變貴?

會,因為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發電成本上漲,導致批發電價攀升,進而引發兩個連鎖反應:

  1. 電力零售商無法再推出優惠配套;
  2. 整體電價呈向上趨勢。
本地12家電力零售商退出三家後,餘下的九家為了因應批發電價劇烈波動,恐怕難以再推出和過去一樣價廉物美的配套。

根據能源管理局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本地有49%的家庭用戶和47%的工商用戶向電力零售業者買電。

上述占本地總數近一半的用戶與電力零售商簽訂的配套一旦到期,他們將明顯感受到電價上漲的壓力。

例如,相較於向新能源買電,過去在電力零售商配套下,能節省30%電費的用戶,在新配套下,可能只能省下10%或更少。

電力零售商的優惠配套未來恐不復見。(聯合早報)另外,本地有95%的發電能源為進口的天然氣,整體電價在全球能源價格,尤其是天然氣的飆漲下,將難以回落到較便宜的價格。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根據新能源公布的電價,今年10月至12月家庭用戶電費較去年同期漲了12.5%。

有專家預測,本地電價接下來兩年將居高不下。因此,除了電力零售商的客戶,基本上所有本地用戶都將感受到發電成本提高所帶來的壓力。

全球能源如天然氣近幾個月來陷入供應吃緊和價格飆漲的情況。(路透社)新加坡有何短、中、長期措施以確保本地電力供應安全? 本文一開始有提到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不會導致缺電問題,但難保全球能源吃緊及價格飆漲不會造成麻煩。

短期來看,能源局採取了三項預防措施:

  1. 建立備用燃料設施,讓發電公司在需要時使用;
  2. 通知發電公司簽訂足夠的燃料合同,以至少滿足零售顧客的需求,同時確保希望出售過剩天然氣供應的發電公司,讓當局或其他本地發電公司優先購買;
  3. 必要時密切關注電力批發市場,並在必要時進行干預。
當局今年稍早已再委任多兩家天然氣進口商,目前本地共有四家進口商,以確保天然氣供應。

中長期而言,由於經濟發展的需求,例如追求成為亞太數據中心(去年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量占我國總電力消耗量的7%)等目標,95%仰賴天然氣發電的新加坡有必要開始推動其他發電選項,以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能源短缺,以及預計攀升的用電量。

能源局透露,我國目前的發電產能仍然供過於求,但接下來10年的電力需求復合年均增長率估計將達到2.5%至3.1%,比2011年至2020年的2%高。

因此,新加坡到了2025年可能需要增加發電產能。

人力部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今年1月在國會指出,新加坡將透過推動下列四大供電來源,實現本地供電來源的多元化,以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1. 天然氣;
  2. 太陽能;
  3. 區域電網;
  4. 新興低碳替代能源。
天然氣自2000年以來便是我國仰賴的主要供電來源。

與此同時,新加坡過去十年已將本地的太陽能發電量提高100倍,接下來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達到可應付本地3%用電的目標。

我國希望能在2030年達到太陽能發電占本地用電3%的目標。(Containers Printers)另一方面,礙於新加坡地狹人稠、天然資源匱乏的劣勢,我國也開始探討從鄰近國家進口再生能源電力的選項,其中包括:

  1. 從馬來西亞進口100兆瓦電力,預計能支應本地1.5%的用電量;
  2. 加入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劃,預料也能提供100兆瓦電力。
另一個研議中的大型項目則是從澳大利亞供電到新加坡,總值300億元的基礎設施項目「澳大利亞—亞洲電力連結」(Australia-Asia PowerLink)。

電力將通過全長4200公里,間中穿越印尼海域的的海底電纜,從澳洲達爾文輸送到新加坡。

據報道,這項預期2023年底動工的再生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有望在2027年開始供電至新加坡,到2028年時將有能力滿足新加坡15%電力需求。

最後,我國也將持續探討應用氫氣等新興低碳替代方案。

在能源供應吃緊,又必須兼顧經濟發展的平衡下,如何維持電力供應安全,勢必將成為小紅點在21世紀生存的新課題。


相关文章

  • 兩獅城男因非法持有和販賣槍枝 在菲律賓被捕
  • 泰國審計局大樓倒塌慘案 中國鐵路十局董事被捕
  • 夜店貴賓室狂歡喝含毒果汁 馬國警局局長遭同僚逮捕
  • 旅居馬國客工異鄉有愛自發組織 默默回饋當地社區
  • 疑不滿對方另結新歡 泰男怒刺前女友12刀致死
  • 避免遭美國徵收重磅關稅 柬擬加強阻止「洗產地」措施
  • 檳賽馬公會啟動解散程序 160年歷史走入尾聲
  • 40樓高公寓仍遭爆竊 新山女屋主損失慘重
  • 馬國旅遊局定下目標 今年吸引4500萬名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