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最近成了新加坡最熱門的話題。
從上周三起,先後有三家本地電力零售商宣布退出電力銷售市場,加上新加坡能源集團(簡稱新能源)宣布調漲新季度的住家電費,政府當局又呼籲人們節約用電,讓不少人不禁有種電力「完美風暴」似乎快要來臨的感覺。
本地民眾此刻最關心的,無非是:
供電不會受影響,管夠 儘管本地原本12家電力零售商當中,有三家本地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甚至有分析指出,接下來可能還會有其他業者舉白旗,但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並不會影響本地的供電情況。
要解釋這個情況,就得先說回新加坡的供電架構:
從上述架構可以發現,處於中游的電力零售商從步驟2才開始出現,負責批發和轉賣,並不直接涉及步驟1的發電。
2018年以前,本地面向用戶的唯一電力供應商是新能源。隨著2018年開放電力市場,新加入的其他電力零售業者也成了用戶的新選擇。
然而,開放電力市場並沒有改變電力的流向(依然由全國電網輸送),改變的只是錢的流向,以及用戶繳交電費的流向。從過去只有一個新能源,分散流向更多電力零售商。
發電廠批發賣電的對象,也從過去唯一的新能源,擴大至其他電力零售商。
換言之,電力零售商的加入並未影響發電廠的供電情形,因此他們的退出,自然也不會影響供電。
會!
但進一步解釋電費可能變貴的原因之前,我們得先談一下三家電力零售商為何不支倒下。
能源價格飆漲導致批發電價劇烈波動 2018年電力市場開放後,為了爭取市場份額,新加入的電力零售商在收費配套及服務方面下足功夫。
電力零售商吸引家庭和工商用戶的亮點不外乎兩種:
然而,在全球能源價格因氣候因素及後疫情時代經濟活動復甦等因素下,本地過去幾周的批發電力價格出現劇烈波動。
根據能源市場管理局(EMA)的解釋,造成本地批發電價劇烈波動的因素包括:
單日價格的波動更大,例如在10月14日,電力批發價最高來到每兆瓦時3811.16新元,最低則是每兆瓦時267.82新元。
在10月前,本地電力批發價也已多次出現飆漲。
批發電價的劇烈波動,導致為搶占本地市場而普遍祭出較「慷慨大方」配套的電力零售商吃不消。
首當其衝的是那些資本不夠雄厚,同時也沒有自家發電廠的電力零售商。
於是,在短短一周內,本地家庭用戶市占率第四的iSwitch率先投降,另外兩家電力零售商Ohm Energy及百勝電力供應(Best Electricity)也先後宣布退出本地電力市場。
會,因為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發電成本上漲,導致批發電價攀升,進而引發兩個連鎖反應:
根據能源管理局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本地有49%的家庭用戶和47%的工商用戶向電力零售業者買電。
上述占本地總數近一半的用戶與電力零售商簽訂的配套一旦到期,他們將明顯感受到電價上漲的壓力。
例如,相較於向新能源買電,過去在電力零售商配套下,能節省30%電費的用戶,在新配套下,可能只能省下10%或更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根據新能源公布的電價,今年10月至12月家庭用戶電費較去年同期漲了12.5%。
有專家預測,本地電價接下來兩年將居高不下。因此,除了電力零售商的客戶,基本上所有本地用戶都將感受到發電成本提高所帶來的壓力。
短期來看,能源局採取了三項預防措施:
中長期而言,由於經濟發展的需求,例如追求成為亞太數據中心(去年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量占我國總電力消耗量的7%)等目標,95%仰賴天然氣發電的新加坡有必要開始推動其他發電選項,以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能源短缺,以及預計攀升的用電量。
能源局透露,我國目前的發電產能仍然供過於求,但接下來10年的電力需求復合年均增長率估計將達到2.5%至3.1%,比2011年至2020年的2%高。
因此,新加坡到了2025年可能需要增加發電產能。
人力部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今年1月在國會指出,新加坡將透過推動下列四大供電來源,實現本地供電來源的多元化,以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與此同時,新加坡過去十年已將本地的太陽能發電量提高100倍,接下來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達到可應付本地3%用電的目標。
電力將通過全長4200公里,間中穿越印尼海域的的海底電纜,從澳洲達爾文輸送到新加坡。
據報道,這項預期2023年底動工的再生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有望在2027年開始供電至新加坡,到2028年時將有能力滿足新加坡15%電力需求。
最後,我國也將持續探討應用氫氣等新興低碳替代方案。
在能源供應吃緊,又必須兼顧經濟發展的平衡下,如何維持電力供應安全,勢必將成為小紅點在21世紀生存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