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11月中旬起進入東北季風季節,過去幾周多個地區均下起了豪雨,突發性淹水情況也頻頻發生,引起公眾的關注與擔憂。
其中,我國西部地區11月16日錄得了46年來單日最大降雨量之一,北部地區還在11月22日下午錄得127.7毫米,相等於11月份平均降雨量的51%。
因短時間的強降雨所致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教授西蒙尼(Simone Fatichi)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說,我國會出現突發性淹水情況往往是因為在30分鐘或更短時間內,出現了非常大的降雨量所致。
「當強降雨超過地面吸收能力和排水系統容量時,多餘的雨水會迅速溢出排水溝或河道堤岸,導致局部地區雨水泛濫。在暴雨情況下,降雨強度可能會非常高,以至於淹水情況在到達排水基礎設施之前就已經出現,從而淹沒街道和其他區域。」
他指出,由於無法快速排除多餘的雨水,陡峭地區下方的低洼地區或排水能力有限的平坦地區更容易淹水。
南洋理工大學巨災風險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兼院長羅逸文博士也表示,新加坡城市化程度很高,暴雨不太能夠滲入地下,因此更有可能增加表面徑流(surface runoff)。
「在降雨量極大且頻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產生的大量表面徑流流量可能會暫時超過排水能力,從而導致局部地區發生短時間的突發性淹水。」
應對突發性淹水現有措施有哪些?對此,公用事業局集水區與水道署總工程師李才傑受詢時表示,作為一個土地稀缺、高度城市化的國家,我國不可能建造更大的排水溝來應對每一種極端降雨情況,因為這將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更高的基礎設施成本,因此當局選擇採取長期和全面的應對方法。
他說,當局在2011年提升了排水設計標準,以便建造容量更大的新排水溝,來吸收更多的雨水,同時還在2014年採用了「源頭(source)-渠道(pathway)-接收點(receptor)」的全方位策略,以讓開發項目達到更高的雨水容量和防洪保護。
此外,由於空間限制,傳統的拓寬和加深溝渠方法不可行,當局於是探索了其他解決方案,例如建造可在暴雨期間暫時容納雨水的儲水池,並同其他機構合作,規劃和開發多功能基礎設施,以善用空間。
李才傑舉例,史丹福地下儲水池(Stamford Detention Tank)和史丹福分水渠(Stamford Diversion Canal)就是為了減低烏節路購物區一帶的淹水隱患而建造的。
「在暴雨期間,史丹福分水渠可將30%的雨水從史丹福集水區上游,包括荷蘭路和納比雅路地區,轉移到容量充裕的新加坡河。如果荷蘭路排水溝無法應對暴雨,史丹福地下儲水池還可以暫時儲存多餘的雨水。」
他還指出,為了提高應對突發性淹水的能力,公用局還使用水位感應器,並在全島各地安裝了六台X波段雷達,以增強淹水監測和降雨預報能力。
「加上我們設在全島各地的1000 多個水位感應器和500台閉路電視進行廣泛的實時監控,我們能夠確保在淹水情況發生期間,及時、更快地部署快速反應小組,讓公眾遠離淹水地帶。」
李才傑說,過去十年,公用局已投入近20億元來用於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並且另外注入14億元至2025年。目前,有八個主要溝渠拓寬工程,以及20個改善街道排水系統項目正在進行中,包括武吉知馬水道的拓寬和加深工程。
針對現有的突發性淹水應對措施,西蒙尼認為,只要在設計排水系統時使用的降雨強度值不超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降雨強度,目前的措施還是有效的。
然而,他建議,我國或許可考慮邁向「海綿城市」的概念,通過規劃綠地,提高城市地面的滲透性和儲存能力,這麼一來可更好地暫時儲存雨水,即使在氣候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也能降低淹水風險。
當局積極接觸居民和商家 分發防洪設備東北季風一般從每年12月前後開始,持續至隔年3月。李才傑說,每當臨近東北季風時期,公用局就會積極同容易發生突發性淹水地區的居民和商家接觸,為他們提供防洪設備,包括充氣防洪袋和可攜式擋水柵欄,為防洪做準備。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我們的公用局人員會積極協助,為不同場所推薦合適的設備,並教育受淹水問題影響的居民或商家,如何在暴雨期間迅速安裝這些裝置。」
他透露,自2020年以來,當局已向這些家庭和企業發放了約1萬6000個防洪設備。當局計劃今年年底之前向這些地區的700家企業和家庭分發多達800個防洪設備。
此外,公用局還會在東北季風期間加強對全島的檢查,包括重要設施和淹水風險較高地點的排水系統,以確保這些地點周圍的公共排水溝暢通無阻。
李才傑提醒,業者仍必須繼續發揮自身的作用,確保妥善維護內部排水系統,按照規定的準則實施防洪措施。
「應對淹水風險是一項集體努力,社區的公眾必須知道在淹水發生時該做什麼,才能保證自己和財產的安全。」
羅逸文說,公眾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包括確保溝渠里不要有雜物,因為雜物會造成水流堵塞。如果發現溝渠出現堵塞情況,公眾應該通知有關機構。
西蒙尼同時認為,公眾還應該提高自己對於淹水風險和防洪措施的相關知識,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和當局發布的淹水警告,避開容易發生淹水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