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大佬說過,在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新加坡更像是一個「壓力測試場」。在新加坡成功適應法律、管理、文化等方面挑戰的中資企業,在進入歐美市場時,便有了較大的勝算。
新加坡眼近期(11月27日)舉辦了「前哨」直播,邀請國際政治專家張笑宇與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圍繞「全球化1.0的終結與全球化2.0的開啟」展開討論,重點分析了中資企業如何藉助新加坡的獨特優勢,邁向全球化2.0。
本篇文章是繼《》之後的第二章。
可點擊觀看完整版直播回放(上)
高度西化的華人商圈
新加坡在全球化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作為一個75%人口是華人的國家,它融合了華人文化與英製法律體系,為全球企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商業環境。新加坡的企業管理與人才密集度堪稱世界一流,其法律體系、技術水平、管理思維都深受英美影響,這使得它成為一個獨特的「全球化華人社會」。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新加坡具有雙重吸引力。一方面,它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舞台,彙集了來自全球的商業精英和資本;另一方面,新加坡的華人企業文化與中國有一定的親和性,這為中國企業在這裡適應國際規則提供了便利。同時,新加坡的企業界在全球範圍內算是對中國企業最友好的,這使得中國企業可以在此得到較為公平的對待。
出海第一步:立足中西合璧的新加坡
在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新加坡更像是一個「壓力測試場」。這裡的法律體系、管理方式以及文化氛圍都接近歐美市場,但又比歐美市場更包容。在新加坡成功適應這些挑戰的企業,進入歐美市場時便有了較大的勝算。
相比直接進入歐美市場,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的試水顯得更為實際。歐美的商業文化和法律體系對於初次出海的中國企業來說,往往充滿障礙,而新加坡的華人背景則降低了企業的適應難度。如果能夠在新加坡扎穩腳跟,企業就有能力進一步向歐美市場擴展。
全球化1.0結束, 全球化2.0開始
全球化的第一階段(1.0)始於冷戰結束,其核心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工體系。然而,這一體系在特朗普時期已經顯露出頹勢,拜登政府的政策也延續了美國從傳統全球化中撤退的趨勢。無論是特朗普的關稅壁壘還是拜登對關鍵領域的「去中國化」努力,都標誌著全球化1.0的終結。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又要適應國內外市場的複雜性。然而,這也是全球化2.0的開始,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全新的機遇。
技術驅動的全球化:新一輪全球化更多依賴技術優勢和商業模式創新。中國企業需要憑藉技術研發和數字化能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區域性布局:全球化2.0強調區域市場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新加坡進入東南亞,同時以此為跳板擴展至歐美。
供應鏈重組:新形勢下的全球化更注重供應鏈的韌性和多元化,中國企業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重構供應鏈,以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
可點擊觀看完整版直播回放(下)
目前在新加坡的中國企業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瞄準全球化:這些企業將新加坡視為全球化的起點,通過在新加坡的運營測試其適應國際市場的能力,最終目標是成為全球頂級玩家。比如位元組跳動等企業,已經展示了這樣的成功路徑。
瞄準區域市場:這類企業更多關注東南亞市場,將新加坡作為進入這一市場的橋頭堡。儘管這種策略也能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其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相比第一類企業要弱一些。
對於希望成為全球巨頭的企業而言,新加坡只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它的意義在於幫助企業磨礪管理能力、適應國際規則,並為更大的挑戰做好準備。
全球化1.0的終結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結束,而是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全球化2.0中,中國企業需要更加主動地調整策略,從區域市場入手,逐步向全球擴展。新加坡作為中國企業的「壓力測試場」,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成功的企業將從這裡邁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真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新加坡眼攜手前哨科技,由科技投資人,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王煜全作為團長,組建CES新加坡觀展團,與志同道合的商業求知者共同踏上這場科技之旅。
CES展會的報名現已開啟,名額有限,趕快行動吧!
請微信添加xinjiapoyan2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諮詢
Alex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Unsplash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