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在能源轉型領域邁出重要一步,展現出堅定的環保決心。2 月 10 日,新加坡提呈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 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中明確表示,作為 「棄用煤炭發電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的一員,新加坡將爭取在 2040 年前淘汰未減排的燃煤發電,這比 2021 年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做出的 2050 年淘汰承諾整整提前了 10 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李寶勝教授指出,提前淘汰燃煤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一方面,這將激勵東協成員國加快脫碳進程;另一方面,也鞏固了新加坡在可持續金融和能源轉型方面的外交引領地位。
目前,新加坡約 95%的電力供應依賴進口天然氣,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約 40%,而燃煤在能源結構中占比雖不到 1%,但淘汰燃煤對於整體的能源轉型和碳排放控制仍具有重要意義。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環境法律中心院長林淑文副教授提到,在今年 11 月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 召開前,淘汰燃煤津貼的討論備受關注。
新加坡首次在國家自定貢獻中闡述淘汰抵消燃煤津貼,體現了對燃煤使用問題的高度重視。到 2040 年,本地唯一使用燃煤的登布蘇多聯產設施已運作 25 年,接近使用終點,且具備完全改用生物燃料的潛力。
2023 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 COP28 上推出轉型信用聯盟(Transition Credits Coalition),旨在發展轉型信用以提前淘汰亞洲的燃煤發電廠。
轉型碳信用通過提前淘汰煤電廠並替換為清潔能源來減少碳排放,若定價合理,其銷售收益可降低燃煤發電廠所有者和投資者因提前退役產生的成本,成為動員資金支持淘汰燃煤發電廠的有力融資工具。
林淑文作為國際商會全球環境與能源委員會副主席透露,委員會今年將專注於探討逐步淘汰對環境不利的燃煤津貼。
李寶勝教授還指出,新加坡能源轉型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同時保障能源安全。
短期內,進口低碳能源和運用碳捕獲技術減少天然氣碳排放是可行方案;從長期來看,綠色氫氣、氨氣以及核能等有望成為改變能源格局的關鍵力量。
新加坡此次提呈的最新國家自定貢獻首次公布了 2035 年的減排水平,目標是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2028 年達到頂峰後,從當年的 6443 萬公噸減至 2035 年的 4500 萬 - 5000 萬公噸之間。
此前,新加坡在 2022 年更新國家自定貢獻時設定在 2030 年前達到碳排放頂峰,並將排放量減至 6000 萬公噸,同時承諾在 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
國家自定貢獻需每五年更新一次,此次更新承諾的截止日期為 2025 年 2 月,截至 2 月 13 日,僅有 14 個國家完成更新,占比不到締約方總數的 10%。
新加坡在能源轉型道路上的積極行動,不僅為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重要力量,其後續進展值得全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