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难找? 更多本地大专毕业生选择打临时工“顶一顶”

2025-02-25     清禹     1874

工作难找? 更多本地大专毕业生选择打临时工“顶一顶” 找工不易啊!

这无疑是不少新加坡社会新鲜人在2024年的写照。

尽管本地居民失业率近三年来保持平稳,但对大学和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本地五所公立大学今日(24日)公布的最新毕业生就业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持续恶化。

在2024年,有87.1%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

和2023年的89.6%相比,这个比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与2022年的93.8%相比,更是下滑6.5个百分点。

必须强调的是,这87.1%就业率涵盖了全职及兼职工作。

如果再进一步看全职工作比率,下滑幅度更为明显。

2024年,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仅占79.5%,较2023年的84.1%下滑4.6个百分点,2022年的比率则为87.5%。

这也是2018年以来,本地大学毕业生的全职就业率第二度跌破80%,上一次该比率低于80%是在2020年,受冠病疫情冲击,当年的全职就业率仅有69.8%。

相较之下,兼职或临时工的就业率去年达到6%,较2023年的4%和2022年的4.4%明显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3.8%毕业生是所谓的自愿从事兼职或临时性质的工作,他们通常在准备进修或正在进修。

另外有2.2%毕业生属“非自愿”,相关比率较2022年及2023年来得高,显示有更多毕业生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暂时先投入兼职或临时工“顶住先”。

整体而言,2024年待业中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占比高达12.9%,继2023年的10.4%和2022年的6.2%,持续攀升。

上述毕业生就业调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和新加坡社科大学联合公布。

共有1万2500名来自上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参与了调查,约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73.3%。

近三年本地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概况工作难找? 更多本地大专毕业生选择打临时工“顶一顶”(资料来源:本地大学2024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李国豪制图)理工学院毕业生“同病相怜”在职场上面临严峻挑战的,并不止本地大学生。

理工学院毕业生也有类似际遇。

根据今年1月公布的2024年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调查,他们之中有87.5%在毕业或完成国民服役的半年内找到工作,相较2023年的92.7%和2022年的91.8%来得逊色。

在全职就业率部分,有54.6%从事全职工作,较2023年的59.8%下滑5.2个百分点,2022年则为59%。

此外,有25.3%毕业生自愿从事兼职或临时工,还有1.6%是非自愿从事这类工作。

去年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待业率高达12.5%,较2023年的7.3%和2022年的8.2%皆高出不少。

上述数据来自本地五所理工学院,在1万零45名毕业生中,有7614人参与了这项就业调查,约占总数的75.8%。

近三年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概况工作难找? 更多本地大专毕业生选择打临时工“顶一顶”注:由于四舍五入,总数与各项数字的相加可能出现些许出入。(资料来源:理工学院2024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李国豪制图)工艺教育学院亦有类似下滑趋势来自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近年来也有类似趋势。

当局并未公布去年工教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但在2023年,应届毕业生87.8%的就业率虽比2022年的81.5%高,全职工作比率却从2022年的31%跌至2023年的25.8%。

选择进修等“自愿”从事兼职或临时工的比率在2023年高达55.2%,比2022年的43.2%高出许多。

另外,在已服完兵役的工教院毕业生部分,2023年的全职就业率为65%,低于2022年的68.6%。

全球经济因素与技能错配本地社会新鲜人找工难,与整体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脱不了干系。

根据人力部数据,新加坡劳动力市场的职位空缺已从去年6月的8万1200个,下滑至同年9月的6万3400个。

工作难找? 更多本地大专毕业生选择打临时工“顶一顶”本地劳动力市场虽然仍是“粥多于僧”的状态,但职位空缺已逐渐减少。(海峡时报)针对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下滑,教育部长陈振声今年2月曾解释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经济、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息息相关。

他也指出,尽管一些理工学院毕业生获得公司录取,但由于工作与生活缺乏平衡,以及薪水待遇不符合期望等原因,导致他们拒绝了相关工作。

根据人力部去年1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本地有46%的企业计划在今年首三个月招聘人手,较9月进行调查时的43%来得多。

然而,现实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尽管新加坡经济大致上已从疫情的影响中复苏,但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涌现下,不少企业已开始进行人力方面的重组,并放缓增聘人手。

加上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采取关税等一系列震撼全球的重磅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企业担心业绩放缓,或会更倾向在扩充人力和薪酬配套方面保持谨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