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愈發嚴峻,極端天氣頻繁出現,這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巨大威脅。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其中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尤為關鍵。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25年2月,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與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宣布開展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合作計劃。
雙方共同獲得超過100萬元(約75萬美元)的資助,用於支持五個跨學科研究項目,目標是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深遠影響。
這一合作不僅是跨國醫學研究領域的新里程碑,更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01 合作背景
合作歷史
杜克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合作早在2005年就已開始,雙方共同創立了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
其初衷是將美國先進的醫學教育模式與亞洲的醫療實際需求相結合,致力於培養既具備臨床實踐能力,又有科研探索能力的醫學人才。
經過近20年的發展,該學院已經成為新加坡生物醫學研究的核心力量。
學院成果
在傳染病研究方面,學院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針對某些熱帶傳染病的新型診斷技術,使診斷準確率從原來的70%提高到了90%以上,大大縮短了診斷時間,為患者的及時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
1 癌症研究
發現了多種癌症相關的新靶點,為開發更有效的抗癌藥物奠定了基礎。
2 神經科學
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腦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有助於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和干預措施。
資助來源
此次獲得的資助源於2024年啟動的「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聯合研究試點項目」。
該項目由杜克大學與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聯合發起,重點聚焦氣候變化對疾病產生的複雜影響。
研究團隊試圖從分子機制到公共衛生系統等多個維度探索應對策略,全面深入地研究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係。
02 資金分配與研究重點
資金分配
每個入選的項目將獲得總計20萬美元的資助,其中杜克大學和杜克-NUS各出資10萬美元。
研究周期為兩年,並且項目團隊還可以申請額外6個月的無成本延期。
這些資金的用途十分廣泛,涵蓋了人員支持、設備採購、國際差旅以及數據共享平台建設等方面。
通過合理的資金分配,確保跨地域的研究團隊能夠緊密協作,共同推進項目的開展。
研究重點
熱應激與慢性疾病
該項目主要探究高溫環境下心血管、腎臟疾病的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在高溫環境中,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和腎臟系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例如,高溫會導致血管擴張,增加心臟負擔,同時也會影響腎臟的正常代謝功能。
通過研究,團隊希望開發基於人工智慧的早期預警系統,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對高溫環境下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提高疾病的早期發現率。
環境污染與免疫健康
此項目分析空氣污染物對免疫系統的表觀遺傳調控作用。
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人體免疫系統的某些基因表達會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免疫功能。
項目團隊通過研究,試圖識別易感人群的生物標誌物,以便對這些人群進行重點監測和干預,降低他們患免疫相關疾病的風險。
醫療系統的碳足跡優化
該項目旨在通過新技術,如AI驅動的能源管理,減少醫院的碳排放,同時保障醫療服務效率。
例如,利用AI技術對醫院的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監測和優化控制,根據醫院的實際需求調整能源供應,可使醫院的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同時不影響醫療服務的正常開展。
氣候驅動的傳染病擴散
團隊通過建模預測登革熱、瘧疾等疾病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趨勢。
根據歷史數據和氣候模型,研究人員發現氣候變化會影響蚊子等傳播媒介的生存和繁殖環境,從而導致傳染病的傳播範圍和強度發生變化。
基於這些預測結果,制定區域性防控策略,如提前進行疫苗接種、加強蚊蟲控制等,以降低傳染病的發病率。
心理健康干預策略
該項目評估極端天氣事件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
研究發現,經歷過極端天氣事件的人群,如洪水、颶風等,患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機率會顯著增加。
項目團隊設計社區層面的心理韌性提升方案,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等活動,幫助人們提高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03 創新與合作模式
跨學科平台整合
項目強調多學科交叉,整合了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構建了從實驗室到病床的完整研究。
例如,新加坡團隊擁有豐富的熱帶醫學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為研究氣候變化對熱帶地區疾病的影響提供重要支持。
而杜克大學在表觀遺傳學與AI算法領域具有領先技術,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從而發現新的研究線索和治療靶點。
國際化團隊構建
每個項目都由杜克大學與杜克-NUS的學者共同領導,並且通過強制性人員互訪,如實驗室交換,強化合作。
這種合作模式促進了知識共享,不同學科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員可以相互學習、交流經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同時,也為年輕科研人員提供了跨國職業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技術,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
成果轉化與社會影響
研究團隊與新加坡衛生局(SingHealth)等機構合作,確保研究成果能夠快速應用於臨床實踐與政策制定。
例如,針對醫療系統碳足跡的項目,已經與新加坡中央醫院合作試點綠色手術室方案。
通過優化手術室的能源管理和設備使用,減少了手術室的碳排放,同時提高了手術效率和質量。
這一方案的成功實施,為其他醫院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有助於推動整個醫療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
04 挑戰與未來展望
面臨挑戰
儘管項目前景廣闊,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是數據共享壁壘,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數據標準和隱私政策存在差異,這給數據的共享和整合帶來了困難。
其次,跨文化團隊管理的複雜性也是一個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員在工作方式、溝通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協調和管理。
未來展望
氣候變化對低收入國家的影響更為嚴峻,因此未來需要拓展與東南亞及非洲地區的合作。
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DGHI)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健康中心(SDGHI)已計劃成立「氣候健康主題工作組」,推動長期研究議程。
該工作組將吸引慈善基金與政府追加投資,為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結語:全球健康共同體的新範式
SIMPLE STYLE
杜克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此次合作,不僅僅是科研資金的投入,更是跨國智慧與資源的深度融合。
正如杜克-NUS院長在2025年致辭中所說:「氣候危機無國界,醫學創新亦無邊界。」
這一項目為新加坡乃至亞洲的公共衛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球氣候健康研究樹立了標杆。
未來,隨著更多研究成果的湧現,這場醫學與氣候的跨界對話,有望改寫人類應對環境挑戰的劇本,為構建全球健康共同體做出重要貢獻。我們期待著這一合作能夠取得更多的突破和進展,為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帶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