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曾因豪杰大厦命案入狱的男子,在假释期间再次因暴力行为站上被告席。28 岁的陈洪胜因在 KTV 与他人发生冲突并导致对方重伤,4 月 1 日被法庭判处监禁五个月又 64 天,这已是他出狱后第二次触犯法律。
累犯轨迹:从命案到瞪眼冲突 陈洪胜曾因涉及 2019 年乌节豪杰大厦命案被判入狱四年九个月并受鞭刑 12 下。当时他与同伙围殴一名 31 岁男子致其死亡,尽管未直接持刀,但因参与持械斗殴获刑。2022 年假释后,他本需在 2024 年 6 月前保持良好行为,却于 2023 年 11 月 27 日晚在裕廊 Phoenix KTV 再酿事端。
冲突源于厕所内的 “瞪眼风波”。陈洪胜认为 35 岁受害人多次注视自己手中的香烟,质问 “看什么看” 后率先掌掴对方。两人扭打至走廊,陈洪胜多次重击对方头部,导致其面部重伤、脑部轻微出血,住院 11 天。随后他闯入包厢持酒瓶砸击泄愤,玻璃碎片散落一地,引发群体混乱。
法庭严惩:假释违规加重刑罚 控方指出,陈洪胜在假释期间持续违反行为准则,其暴力行为不仅危害公共安全,更显示缺乏悔改诚意。法官在量刑时考量其累犯情节及假释期内再犯,最终判处监禁五个月,另加 64 天以惩戒违反假释令。
被告律师求情时强调,陈洪胜已赔偿受害人 3100 元医药费并当庭致歉,目前正接受心理辅导。被告女友在庭审时陪伴左右,并提及被告协助其料理父亲丧事。但法官认为,此类求情不足以抵消其持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
社会警示:累犯治理难题凸显 此案再次引发公众对假释制度有效性的讨论。数据显示,新加坡假释犯再犯率约 6%,但涉及严重暴力的案件仍需加强监控。法律专家建议,对有严重犯罪史的假释人员应实施电子脚铐等强化监管措施,同时提供更系统的心理干预与职业培训,帮助其真正回归社会。
豪杰大厦命案作为新加坡近年标志性暴力事件,其涉案人员的后续轨迹持续受到关注。陈洪胜的再犯不仅为司法系统敲响警钟,也为如何平衡刑罚惩戒与社会复归提出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