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投搞在新加坡居住2年多的外國人,深夜在交流群內吐露心聲: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站在金沙酒店57樓看遍全城燈火,卻找不到一盞為你而留的燈。
大家好,我是那個在新加坡住了兩年多,卻依然沒法把這裡當「家」的外國人。 我知道,這話說出來可能有點「凡爾賽」——畢竟新加坡可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圖源:新加坡旅遊局
這裡,治安好到半夜出門不用怕
新加坡夜跑 示意圖
這裡,地鐵乾淨得能當鏡子照
新加坡地鐵 示意圖
這裡,連組屋樓下的貓都活得比我精緻
組屋樓下的貓咪 示意圖
但奇怪的是,儘管這裡一切都很「完美」,我卻總覺得自己像個長期住五星級酒店的客人:
「舒服是舒服,可就是少了點什麼......」
今天,我就來聊聊,為什麼新加坡這麼好,我卻還是沒法叫它「家」 。
「新加坡的『完美』,像是個高冷學霸」
新加坡就像班上那個門門考第一的學霸——成績優秀、自律到可怕,但就是...有點難親近。 因為
「新加坡效率至上,人情靠邊」
這裡的辦事效率高得嚇人,但它不會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
政府APP能讓你5分鐘搞定簽證續簽、交水電費、甚至預約結婚(如果有對象的話)。
結婚示意圖
但有時候,這種高效反而讓人覺得冷冰冰。
比如,我去食閣吃飯,老闆遞餐盤的速度快得像在玩"極限挑戰",根本沒空跟你嘮嗑。
食閣上菜示意圖
而在我的老家,街邊攤阿姨會記得我愛吃辣。還會問我:"最近怎麼瘦了?是不是工作太累?"
示意圖
這種人情味,在新加坡成了奢侈品。
「新加坡的規則太多,自由太少」
這裡的規矩多到能寫本百科全書!比如不能在地鐵上喝水
新加坡地鐵禁止告示 圖源網絡
不能亂丟垃圾(罰款$300起)
新加坡從1992年開始實施勞改令 法庭可要求屢勸不改的違例者清理公共場所 圖源:新加坡環境局
甚至不能在家裸奔(是的,真的有人被罰過)。
新加坡《雜項犯罪(公共秩序和滋擾)法》節選
這些規定讓城市運轉得像瑞士鐘錶,但也讓我總覺得自己活在「楚門的世界」,一舉一動都被監視著。
電影楚門的世界截圖
新加坡把生活過成了Excel表格——每個格子都填得整整齊齊,卻找不到寫隨筆的那頁空白。
在這裡,感覺連呼吸都是按照PM2.5指數優化過的。
02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像自助餐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像自助餐,好看,但吃多了還是想念媽媽煮的那碗亂燉。
新加坡是「多元文化大熔爐」沒錯,但住久了才發現,這裡的文化更像是個「自助餐」。
新加坡不同種族的小孩子合照 圖源:網絡
你可以拿一點印度咖喱、一點華人點心、一點馬來椰漿飯。但最後卻發現:自己還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子上吃,沒真正融入任何一桌。
新加坡食閣有各種種族的美食 可以任選
「新加坡人相處和諧,但很多各過各的」
小印度、牛車水、甘榜格南,這些地方看起來熱鬧多元,但有的本地人其實很少跨區社交。
我的華人同事周末去觀音廟拜拜,我的馬來鄰居開齋節只和馬來朋友聚會,我的印度同事結婚只請印度賓客...
新加坡四馬路觀音廟
而我,一個外國人,就像個"文化觀光客",只能在旁邊拍照發Ins。
遊客打卡新加坡 示意圖
「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我卻聽不懂本地話!」
新加坡人之間聊天,5分鐘能從英語切換到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
再混點福建話、廣東話、馬來語,聽得我一臉懵。
有一次同事講了個笑話,全場爆笑,只有我像個AI機器人一樣尷尬點頭:"Ha...ha...ha...(我根本沒聽懂)"。
Singlish和English對比
「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就像樂高積木——五顏六色拼在一起,但每塊還是各站各的位置。
在這裡,我學會了用十種語言說'謝謝',卻找不到一個能說心裡話的人。
「在新加坡交朋友太難了」
在新加坡,你可以有很多「人脈」,但「朋友」卻是VIP限定款。
「在新加坡,社交=商業社交」
在新加坡,交「熟人」很容易——公司同事、健身房搭子,甚至是公寓樓下的保安大叔(他每天都會跟我說"Good morning, sir!")。
但是,想要交真正的「朋友」難如登天。
新加坡健身房有很多健身搭子
這裡最流行的社交活動是「Networking Event」(商業社交酒會),大家互相遞名片、聊行業趨勢、假笑三連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Networking Event 示意圖
兩年下來,我的LinkedIn聯繫人暴漲,但能半夜打電話訴苦的朋友?零。
示意圖
「新加坡人很友善,但很難深交」
新加坡本地人很友善,但很難深交,他們禮貌又客氣,但他們的社交圈往往在中學、大學時期就固定了。
新加坡NUS
我問過幾個本地同事:「你們會帶外國朋友去家裡吃飯嗎?」
他們想了想,回答:「嗯...一般不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好吧,看來我註定是個「局外人」。
新加坡組屋聚餐 圖源:早報
在新加坡,你的人脈可以繞Marina Bay一圈,但能幫你搬家的人可能一個都沒有。
我們都在同一個CBD上班,卻在不同的情感時區生活。
「我依舊無法把新加坡當『家』!」
新加坡是個完美的『暫住地』,但對我而言,它還不是"家"。
說到底,「家」不只是乾淨的地鐵、高效的政府、米其林美食,而是一種"歸屬感",那種推開門就知道自己屬於這裡的感覺。
新加坡夜景 圖源:網絡
「沒有回憶,就沒有歸屬」
在我的老家,街角的奶茶店老闆記得我愛喝半糖,樓下的流浪貓會蹭我的腿,甚至巷口那棵歪脖子樹都能讓我想起小時候爬上去摔下來的糗事。
示意圖
而在新加坡,我的生活像被裝進了一個"標準間"——舒適,但缺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