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缅甸发生了7.7级地震,至今死亡人数逼近3500人。
距离震央超过1000公里的泰国首都曼谷也感受到了震动,当地未完工的国家审计署大楼甚至因此坍塌。
新加坡远离地震带,发生地震的风险极低,但由于距离新加坡约400公里的印尼苏门答腊岛有断层带,每当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时,本地也会感受到震动,
这难免令人担心,像泰国这种虽距离千里,却仍被波及的情况是否会在本地上演?
在这之前,先简单科普一下地震的成因。
地球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圈由多个构造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会不断移动,有的板块会并排移动,有的则上下移动,一旦板块在断层带发生碰撞、挤压或滑动,便有可能产生地震或火山爆发。
此次发生强震的缅甸位于其中四个构造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巽他板块和缅甸微板块的交汇处,使其成为地震的高风险区域。
从北到南贯穿缅甸,长度约1400公里的实皆断层 (Sagaing Fault)被认为是此次地震的导因。
受缅甸地震波及的曼谷则因盆地地形和土质松软而使震波产生放大效应,当地未完工的国家审计署大楼更疑似因建筑设计、施工方式和建材品质等问题而坍塌。
位于曼谷的国家审计署大楼是当地受缅甸地震影响而坍塌的建筑,承建的中国国企中铁十局集团正接受泰国当局调查。(路透社)新加坡能否“扛得住”?如前文所述,苏门答腊岛是最靠近新加坡的地震带,距离约有400公里。这甚至比曼谷和此次缅甸震央的1000公里距离还近。
新加坡高楼林立,人们难免担心,本地建筑物扛不扛得住“远方地震所导致的震动”?
实际上,新加坡人对地震所产生的余震并不陌生。
过去,当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时,本地往往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震动,尤其是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居民,感受通常更明显。
但整体而言,这类震动最多仅会导致本地建筑物的晃动,以及家具移位,并不足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2005年,新加坡时任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曾解释,由于新加坡和位于苏门答腊的地震带有400公里的距离,因此震动的强度抵达新加坡时,往往已减小至非常微弱的程度。
“这仍会造成一些摇晃,但这强度不会对新加坡的建筑物造成问题。”
此外,新加坡建设局的建筑规范准则(building codes)也要求本地所有建筑物必须能抵挡地震所导致的震动,并强调建筑规范准则会定期检讨,以便符合当下情况。
在2013年,建设局也开始采用与欧洲设计规范(Eurocode)相对应的一套建筑规范准则,其中就包括了有关抗震的指引。
每当印尼地牛翻身而在本地引发余震时,当局几乎都会出面安抚民众,并再三强调本地建筑物的安全。
2016年,苏门答腊岛海域地震发生7.9级地震,建设局和建屋局也派出人员到受影响建筑检查,确保相关建筑物结构没有问题。
当局也再度向公众保证,新加坡的建筑符合建筑规范准则,可承受远距离地震所引发的余震。
目前,本地已有超过100栋建筑物设有震动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晃动。其中37栋由建设局直接监测,一旦察觉有剧烈晃动,当局会在必要时派遣工程师检查。
2008年印尼大地震波及本地,不少本地民众因建筑物出现摇晃而疏散至户外,以策安全。(新明日报)无论如何,鉴于曼谷虽和震央相距甚远,却仍遭受一定冲击,有学者建议,新加坡有必要扩大相关的风险评估。
据《海峡时报》报道,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新加坡地球与观测研究所的韦生吉副教授指出,尽管新加坡和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但目前仍缺乏足够数据,包括地震和地质数据库来充分评估本地的地震风险。
“这是因为,在地震活动较不活跃的地区,大型地震发生的周期非常久,可能需要数千甚至数万年时间,而相关的研究调查尚不足够。”
因此,他认为新加坡的风险评估范围有必要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