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1000多公里外曼谷也受波及 新加坡又離地震有多近?

2025-04-07

3月28日,緬甸發生了7.7級地震,至今死亡人數逼近3500人。

距離震央超過1000公里的泰國首都曼谷也感受到了震動,當地未完工的國家審計署大樓甚至因此坍塌。

新加坡遠離地震帶,發生地震的風險極低,但由於距離新加坡約400公里的印尼蘇門答臘島有斷層帶,每當蘇門答臘島發生地震時,本地也會感受到震動,

這難免令人擔心,像泰國這種雖距離千里,卻仍被波及的情況是否會在本地上演?

在這之前,先簡單科普一下地震的成因。

地球構成地殼和上地幔的岩石圈由多個構造板塊組成。

這些板塊會不斷移動,有的板塊會並排移動,有的則上下移動,一旦板塊在斷層帶發生碰撞、擠壓或滑動,便有可能產生地震或火山爆發。

此次發生強震的緬甸位於其中四個構造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巽他板塊和緬甸微板塊的交匯處,使其成為地震的高風險區域。

從北到南貫穿緬甸,長度約1400公里的實皆斷層 (Sagaing Fault)被認為是此次地震的導因。

受緬甸地震波及的曼谷則因盆地地形和土質鬆軟而使震波產生放大效應,當地未完工的國家審計署大樓更疑似因建築設計、施工方式和建材品質等問題而坍塌。

位於曼谷的國家審計署大樓是當地受緬甸地震影響而坍塌的建築,承建的中國國企中鐵十局集團正接受泰國當局調查。(路透社)新加坡能否「扛得住」?如前文所述,蘇門答臘島是最靠近新加坡的地震帶,距離約有400公里。這甚至比曼谷和此次緬甸震央的1000公里距離還近。

新加坡高樓林立,人們難免擔心,本地建築物扛不扛得住「遠方地震所導致的震動」?

實際上,新加坡人對地震所產生的餘震並不陌生。

過去,當蘇門答臘島發生地震時,本地往往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震動,尤其是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居民,感受通常更明顯。

但整體而言,這類震動最多僅會導致本地建築物的晃動,以及家具移位,並不足以影響建築物的結構安全。

2005年,新加坡時任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曾解釋,由於新加坡和位於蘇門答臘的地震帶有400公里的距離,因此震動的強度抵達新加坡時,往往已減小至非常微弱的程度。

「這仍會造成一些搖晃,但這強度不會對新加坡的建築物造成問題。」

此外,新加坡建設局的建築規範準則(building codes)也要求本地所有建築物必須能抵擋地震所導致的震動,並強調建築規範準則會定期檢討,以便符合當下情況。

在2013年,建設局也開始採用與歐洲設計規範(Eurocode)相對應的一套建築規範準則,其中就包括了有關抗震的指引。

每當印尼地牛翻身而在本地引發餘震時,當局幾乎都會出面安撫民眾,並再三強調本地建築物的安全。

2016年,蘇門答臘島海域地震發生7.9級地震,建設局和建屋局也派出人員到受影響建築檢查,確保相關建築物結構沒有問題。

當局也再度向公眾保證,新加坡的建築符合建築規範準則,可承受遠距離地震所引發的餘震。

目前,本地已有超過100棟建築物設有震動傳感器。

這類傳感器能實時監測建築物的晃動。其中37棟由建設局直接監測,一旦察覺有劇烈晃動,當局會在必要時派遣工程師檢查。

2008年印尼大地震波及本地,不少本地民眾因建築物出現搖晃而疏散至戶外,以策安全。(新明日報)無論如何,鑒於曼谷雖和震央相距甚遠,卻仍遭受一定衝擊,有學者建議,新加坡有必要擴大相關的風險評估。

據《海峽時報》報道,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的韋生吉副教授指出,儘管新加坡和周邊地區的地震活動相對較少,但目前仍缺乏足夠數據,包括地震和地質資料庫來充分評估本地的地震風險。

「這是因為,在地震活動較不活躍的地區,大型地震發生的周期非常久,可能需要數千甚至數萬年時間,而相關的研究調查尚不足夠。」

因此,他認為新加坡的風險評估範圍有必要擴大。


相关文章

  • 女子在地鐵站被摸屁股 猛追大喊求助勇擒色狼
  • 美國發動世界貿易戰誰將最後站在台上? 跟李顯龍上一課吧!
  • 防長黃永宏宣布引退 不參加來屆大選
  • 26歲新加坡男騎摩托游泰國,疑雨天路滑失控翻車撞上貨車命喪公路。
  • 新加坡現裸男持刀傷人,赤身奔跑還四處搞破壞!
  • 天琴座流星雨即將浪漫來襲!新加坡這些地方可看到
  • 全球創新70%在亞洲!新加坡副總理從中關村發展談新中合作
  • 當AI邂逅星辰!中國教授這幅神作,讓新加坡總統直呼驚艷
  • 人民黨宣布競選政綱 謝鏡豐將領軍碧山 大巴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