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軟體工程師在社交平台Reddit上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儘管擁有九年工作經驗,卻因為一張「娃娃臉」而被貼上「初級員工」的標籤,晉升機會反而被一位長相成熟、經驗不如自己的同事搶走。
另一位Reddit用戶則表示,儘管自身資歷齊全,卻常被排除在原本有助於知識交流、技能提升與職業發展的專業活動之外,甚至被他人當作「小孩」看待。
外貌在職場中確實舉足輕重,能左右上司、同事甚至是客戶的第一印象。
對「娃娃臉」的偏見,其實是一種普遍存在卻容易被忽視的職場隱性歧視,影響著各個性別、各類專業人士的發展與認可。
亞洲人較多有「娃娃臉」?紅螞蟻的先生剛好相反「長得挺著急」,剛大學畢業二十多歲時,已經擁有一張「四十歲的臉」。
不過,他選對了行業,從事的行業服務對象多是主管級別的高層,得益於他沉穩、成熟的外表,還真的沒人質疑他的專業性,工作中也從未「穿幫」過。
他坦言,在商業顧問或諮詢類行業,「臉上有歲月雕刻的痕跡,客戶才更願意聽你說話、採納你的建議」。因此,他從不主動提及自己的真實年齡。
紅螞蟻則有一張不顯老的「娃娃臉」。
雖然畢業多年還生了兩名孩子,依然經常被受訪者親切地稱為「小妹」,還時常被問道:「你在這行多久了?」 「哇,看不出來你已經做了10年耶!」
聽到這些「讚賞」時,心情總是複雜的。一方面覺得被誇年輕很開心,另一方面又難免有點小受傷,畢竟多年積累的專業資歷,似乎沒能第一時間被看見。
2003年由整形外科醫師白壁幸夫、鈴木喜郎、與Samuel Lam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就顯示,亞洲人面部特徵更容易被歸類為「娃娃臉」。
這是因為亞洲人常擁有更圓潤的臉型、內眥褶(常見於亞洲人的眼瞼結構,上眼瞼的皮膚褶皺)、低鼻樑和後縮下巴等特徵,這些特徵與嬰兒臉部相似,容易讓人潛意識將這種臉與「稚嫩」聯繫在一起。
他們通常與外表看起來更成熟的人區別開來,雖然會被聯想到誠實、親切、值得信賴、討人喜歡等正面特質,但同時也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比如順從、軟弱、不成熟、天真與能力不足等。
「成熟」的面孔與能力和權威混為一談?
Ben引述哈佛商學院在202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面部特徵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發展。
研究團隊通過機器學習分析了1萬2000張面孔,並據此開發出一個「魅力分數」(charisma score)模型,根據11個特定的面部特徵,來衡量個人在視覺上的「明星潛力」。
結果顯示,「娃娃臉」特徵會降低他人對個體魅力的評價,而高顴骨、大眼睛、面部對稱等特徵,則會讓人與能力和權威的認知「對號入座」。
研究人員再通過比對高管與普通員工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來驗證了他們的模型。該研究結果顯示,領導職位者的「魅力分數」普遍較高。
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持了他們的假設:面容的「成熟感」在職場晉升中確實具有影響力,「娃娃臉」會拉低魅力評分,意味著外貌過於年輕,可能成為別人不把你視為領導人才的重要原因。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張順源(譯音)助理教授指出,評估者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面部特徵對自己的「職場命運」產生了多大影響力。
這也突顯了這些偏見的無意識性,使得應對和解決它們變得格外困難,必須依賴具體的干預策略。
BBC記者Zaria Gorvett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外貌比實際年齡更顯年輕,確實會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軌跡產生顯著影響。
這種認知偏差往往覺得「娃娃臉」的人更適合某些特定職業領域,例如教育、護理等偏向關懷性質的行業,而長相更成熟者則更適合出現在管理層或領導崗位中。
這種潛意識的偏見,可能導致有著「娃娃臉』員工在爭取領導職務或需要果斷、主導性的任務時被忽視。他們可能難以贏得同儕的尊重,也不易在關鍵場合中舉足輕重,從而影響其職業成長機會,甚至可能出現薪酬上的差異待遇等等。
年輕人和老年人一樣,都有被歧視的風險
2017年美國心理學會的一項研究發現,年輕員工在工作場所受到的歧視程度與年長同事相同甚至更高。
2019年職總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的一項調查則顯示,新加坡千禧一代正在努力消除被貼上「自私」或「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Ben指出,對於年輕又長著娃娃臉的新加坡專業人士來說,他們面對的挑戰將更複雜。因為大家不僅根據他們的實際年齡來評判他們,還會根據他們的感知年齡來評價他們。
過去,職場上的年齡歧視多指向年長員工,如今矛頭卻逐漸轉向年輕人,而且這種「反向歧視」在社會上竟被視為理所當然。
「娃娃臉」所遭受的偏見,也與另一種日益顯著的職場歧視現象密切相關。研究人員稱之為「年輕主義」(youngism),這一現象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已開發國家中,愈發普遍。
202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Stephane Francioli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指出,年輕人所遭遇的負面刻板印象,甚至超過年長者。其所面對的偏見程度,已與其他受歧視群體不相上下。
這種結合了年齡與外貌的雙重偏見,成為公平的職場評估的重大障礙。
Stephane博士指出,掌握經濟與政治權力的年長一代,往往會以年輕人「不夠成熟」等刻板印象為由,來合理化給予他們較低的薪酬待遇,反而忽視了他們面臨的真實經濟壓力。
要打造真正包容的職場環境,必須同時正視年齡與外貌兩個維度,尊重每位專業人士的能力,而非僅憑外表評斷。
因此,Ben建議當局修訂反歧視法律,將「外貌」納入受保障範疇,為受影響者提供法律支持。僱主也應開展多元與包容培訓,提高員工對外貌偏見的認知,並在招聘、升遷與績效評估中採用更客觀、公正的方法。企業應營造一個支持員工坦誠表達的環境,鼓勵討論外貌歧視帶來的影響。
他還認為,外貌比實際年齡年輕的專業人士,也應主動爭取機會,鍛鍊更具自信和堅定的溝通風格,積極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爭取高挑戰性的項目和領導崗位。
雖然「娃娃臉」偏見不像其他歧視那樣明顯,但其長期的積累影響卻不容小覷。唯有正視與應對,才能真正依據能力而非外貌去評估一個人,邁向更公平的職場文化。
下次當你因長得太年輕被叫「小妹」或「小弟」時,不妨微笑著回應一句:
「謝謝誇獎,我看起來不止是青春活力,還有多年的專業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