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Yale-NUS)最后一批 257 名学生将正式毕业,随后这所备受瞩目的文理学院将永久关闭。
这一消息,如同在新加坡教育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反思与讨论。
Yale-NUS 俯瞰图 来源:GAVIN FOO
从愤怒到释怀:复杂情绪的演变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于 2011 年创立,是一项开创性的高等教育合作,回顾其近十多年的发展,能够可以看出它为亚洲文理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2022 年,学院宣布停止招收新生,并与大学学者项目合并,组建新学院。这一决定犹如晴天霹雳,让许多学生、校友和教职员工措手不及,愤怒与失望的情绪在他们心中蔓延。
超过 1,500 名校友和 90 名教职员工将告别耶鲁大学,这标志着耶鲁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自 2011 年开始的合作关系的终结。
市政厅会议多次召开,一份要求撤销该决定的网上请愿书更是收集了超过 13000 个签名,人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
对于像 2023 年毕业的 25 岁校友 Madhumitha Ayyappan 这样的人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与沉淀,她逐渐释怀。她意识到,生活必须继续,而且要以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继续下去。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俱乐部主席Khwa Zhong Xuan也表示,目前的重点是加强学院的校友网络,确保校友们不会因为学校的关闭而分散,而是继续建设和维护这个充满温暖与回忆的社区。
Yale-NUS校园一角 来源:GAVIN FOO
校园的静谧与不舍:最后的时光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关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新加坡第一所文理学院,它在短短十几年间,给新加坡的教育、学术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已然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活力。
25 岁的大四学生Kimberly Quek直言校园变得安静许多,但在这份静谧中,她却收获了更深入的交流与理解。她得以更加细致地了解身边的同学,而这种紧密的联系,是这所小规模学院独有的魅力。
然而,与Kimberly Que不同,24 岁的Ashvine Pandian先生回忆起入学头几年的校园生活,那时的校园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如今的安静让他感受到了明显的落差。
这种安静的校园氛围,也映射出了《海峡时报》采访的学生和校友们内心的情绪——顺从与接受。
尽管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渴望事情能有转机,但他们更希望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保留学院的特色,让其遗产得以延续。
于是,艺术展、表演、书籍,这些充满情感与创意的形式成为了他们向学校致敬的载体。一幅幅画作、一场场表演、一段段文字,都承载着他们对这所学院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Yale-NUS活动照片 来源:AYYAPPAN MADHUMITHA
最后一年的坚守与希望
在学院的最后一年,院长乔安妮·罗伯茨教授(Joanne Roberts)和学院的工作人员们努力与学生们保持联系,解决他们的疑虑,比如课程选择等问题。
学院采取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学生选修其他课程(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程),以满足毕业要求。
耶鲁大学的出国留学机会数量也增加了一倍,并引入了新的全球合作伙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比以往更早到耶鲁大学或哈佛大学进行暑期研究。这些举措,都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学生们也在这最后一年里,努力享受着大学生活,不留任何遗憾。他们在校园的小吃店 Indomie 里吃晚餐,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谋杀谜案之夜等。
尽管学校即将关闭,但他们依然在这个小而亲密的社区里,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青春与欢乐。
而教职员工们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管人数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影响学生们的课程选择,许多教授还能够留校任教直到毕业。
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 Madhumitha Ayyapan(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