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多彩的異域風情與本土元素在這片土地交融。在滿懷憧憬來到新加坡留學之前,先和文曲新小助手了解一下新加坡的一些特色文化和民俗吧~
多元文化
新加坡各種族包容彼此的差異,珍惜和諧而多元的社會生活。雖然新加坡國土面積很小,但多個種族和諧相處。
新加坡的三大主要種族: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其中華人占76.7%、馬來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種族占1.5%。
1. 華族
華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大約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華族文化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都占據著突出地位,從語言和食物到娛樂和節日,莫不如是。
儘管他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與其他本地種族的文化互相融合,並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歡度春節這一傳統卻始終未曾改變;熱鬧的慶祝活動也讓人銘記身為華族的意義。
2. 馬來族
在最早來到新加坡的定居者中,馬來族是第二大族群。因此,他們的文化也影響了後來到達這裡的其他族群。
他們的傳統美食以椰漿飯(用椰漿和香蘭葉烹煮的香米飯)和馬來撈麵(以辣味肉汁調味的黃色麵條)等獨具特色,深受本地人的喜愛,是新加坡著名的招牌街邊美食。
大多數馬來族人都是穆斯林,他們的主要節日是開齋節和哈芝節,這也是緊密團結的馬來族人齊聚一堂,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他們的文化與宗教傳統的重要節日。
3. 印度族
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且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之一。
在談到新加坡印度族人時,不得不提到他們的美食,這些美食為新加坡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一道獨特風味。廣受喜愛的印度美食有Thosai(咸辣味煎餅)和 Vadai(炸豆餅)等。
這裡的印度族節日多姿多彩、歡快活潑。屠妖節(或稱萬燈節)是印度族的主要節日,而在大寶森節,信徒們會穿刺自己的身體以示凈化自身心靈,這是一種極具震撼的慶祝畫面。
禮儀方面
扶梯嚴格靠左站:新加坡通行方向與中國不同,這邊是靠左邊行駛!特別特別要注意乘坐扶梯 — 右邊是一定會空出來的,大家都會自動站在左邊。
不要占用地鐵老人位置:地鐵座位左右兩邊顏色特殊的座椅是留給老弱病殘的,就算地鐵很擠,這個位置90%的時候是會空出來的,所以大家也儘量不要坐哦。
寺廟內保持安靜:寺廟博物館等景點,千萬千萬要安靜;教堂、印度廟和清真寺,都是有信徒在裡邊禱告的,儘量不要打擾🤫🤫他們哦。
給小孩和嬰兒車讓路:擁擠的時候,新加坡人會自動把位置空出來給小孩子和嬰兒車,這一點大家注意一下哦。
小販中心注意別人占位:來新加坡肯定要去小販中心吃美食,如果桌子上有紙巾、雨傘、公交卡(新加坡人占位置的東西千奇百怪),那就是有人占位了,我們就不要坐了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給雨傘穿衣服:新加坡雨季的時候幾乎天天下雨,在進入室內(商場、美術館、博物館)之前一定記得給雨傘套上塑料袋,不用擔心,門外都會有免費袋子領取,大家記得拿就好嘍。
教育方面
根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全球各地區中小學教育水平調查顯示,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水平排在全球第一位。國際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也把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評為世界表現最佳的教育制度之一。新加坡的教育有三個特點:
1. 德育為重
新加坡教育更重視對學生「德」的教育,把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與人相處、團結合作、終生學習、與時並進,並不斷提升解決問題、善於創新等能力。
它的六大核心價值觀是:尊重、責任感、堅毅不屈、正直、關愛、和諧。
新加坡教育重視突出品德教育。新加坡教育者、學生家長及社會普遍達成了共識,他們認為學生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不是生命中唯一大事,在學校里,還有許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學習。
2. 靈活教學,主張「少教多學」
新加坡的教育主張「少教一點,多學一點」,這種教育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學習,獨立思考,同時,學校也會在課程安排上有很大空間,使教師能夠靈活地設計教學活動。
「未來學校」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些未來學校並不是科技學校,而是用科技來輔助教學,這些學校會培育學生的軟性技能,注重學生整體的發展。
3. 弘揚傳統,蘊含中國文化
新加坡的華人占比74.1%,可以說儒家文化深深地刻印在了新加坡的文化中。新加坡不僅很多人都會說中文,當地華人還會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
文字 // 網絡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