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少女向母亲哭诉,两个月来上学途中遭“新加坡怪叔叔”搭讪,开口赞她漂亮还跟她索电话号码,母怒报警。男子则反指觉得与少女投缘才多聊几句,强调自己没跟踪对方。
少女与家长的角度
持续的搭讪与尾随行为:
少女称男子每天早上“紧跟其后”,并反复提出索要电话号码,即便没有肢体接触,这种行为已经让她感到不安、恐惧。
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长期被陌生人骚扰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
迟迟未说出口的恐惧:
女孩直到两个月后才鼓起勇气告诉母亲,说明她之前承受了不少压力。
这也提醒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建立更开放的沟通环境。
家长的应对方式合理:
立即陪伴上学、改变路线、报警、提高警觉,这些都是保护孩子的实际行动。
虽然母亲将男子照片公开可能会引发争议,但她的出发点是出于保护女儿安全。
“怪叔叔”男子的角度
强调“没有恶意”:
男子坚称“只是聊天”“没有跟踪”,但他忽视了对方是未成年人,而且反复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搭话,对方明确表示拒绝后仍继续行为,显然已逾越了边界。
“投缘”说辞不恰当:
一个62岁的成年男子与14岁的少女“投缘”,在常理和社会常识上都难以令人接受。
他自称不了解这样的行为不妥,但社会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尤其涉及未成年人。
反过来报警维护名誉:
被公开照片确实可能涉及隐私或名誉权问题,但在事件未厘清前,他的“受害者”角色也较难让公众同情。
法律与社会角度
法律责任:
虽然目前没有实质违法行为(如非礼或暴力),但“疑似骚扰”“跟踪”“未成年人不适感”已可能构成“骚扰”甚至触及新加坡的《防止骚扰法》相关条款。
公众舆论的界限:
网民在不了解全部情况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内容,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即使有保护意图,公开照片可能构成诽谤或隐私侵犯。
教育意义:
提醒成年人,尤其是男性,对待未成年人需格外小心,避免任何可能引发误解的言行。
同时,也呼吁家长平时应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包括识别异常行为、及时求助等。
网友留言
觉得有用的话,记得关注哦!
新加坡美妆公司
定期大牌折扣促销
进入新加坡直采商城购买
全岛满$100免邮
客服微信:sg65zc
只限新加坡本地购买
关注新加坡最新新闻
资料参考 /联合早报,新明日报,8视界新闻网,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