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歲少女向母親哭訴,兩個月來上學途中遭「新加坡怪叔叔」搭訕,開口贊她漂亮還跟她索電話號碼,母怒報警。男子則反指覺得與少女投緣才多聊幾句,強調自己沒跟蹤對方。
少女與家長的角度
持續的搭訕與尾隨行為:
少女稱男子每天早上「緊跟其後」,並反覆提出索要電話號碼,即便沒有肢體接觸,這種行為已經讓她感到不安、恐懼。
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長期被陌生人騷擾會對其心理造成影響。
遲遲未說出口的恐懼:
女孩直到兩個月後才鼓起勇氣告訴母親,說明她之前承受了不少壓力。
這也提醒家長需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建立更開放的溝通環境。
家長的應對方式合理:
立即陪伴上學、改變路線、報警、提高警覺,這些都是保護孩子的實際行動。
雖然母親將男子照片公開可能會引發爭議,但她的出發點是出於保護女兒安全。
「怪叔叔」男子的角度
強調「沒有惡意」:
男子堅稱「只是聊天」「沒有跟蹤」,但他忽視了對方是未成年人,而且反覆出現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搭話,對方明確表示拒絕後仍繼續行為,顯然已逾越了邊界。
「投緣」說辭不恰當:
一個62歲的成年男子與14歲的少女「投緣」,在常理和社會常識上都難以令人接受。
他自稱不了解這樣的行為不妥,但社會有基本的行為規範,尤其涉及未成年人。
反過來報警維護名譽:
被公開照片確實可能涉及隱私或名譽權問題,但在事件未釐清前,他的「受害者」角色也較難讓公眾同情。
法律與社會角度
法律責任:
雖然目前沒有實質違法行為(如非禮或暴力),但「疑似騷擾」「跟蹤」「未成年人不適感」已可能構成「騷擾」甚至觸及新加坡的《防止騷擾法》相關條款。
公眾輿論的界限:
網民在不了解全部情況前,隨意轉發未經證實的內容,容易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即使有保護意圖,公開照片可能構成誹謗或隱私侵犯。
教育意義:
提醒成年人,尤其是男性,對待未成年人需格外小心,避免任何可能引發誤解的言行。
同時,也呼籲家長平時應加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教育,包括識別異常行為、及時求助等。
網友留言
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關注哦!
新加坡美妝公司
定期大牌折扣促銷
進入新加坡直采商城購買
全島滿$100免郵
客服微信:sg65zc
只限新加坡本地購買
關注新加坡最新新聞
資料參考 /聯合早報,新明日報,8視界新聞網,網絡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