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馬六甲之間——原籍同安白礁的王九河家族

2025-04-10

1872年5月18日,王有海、九河與滄周分別捐獻500元,集資購買面積約221英畝多的土地,位於今武吉知馬謙福路一帶,習稱「姓王山」。王氏宗人稱之為「太原山」,被王氏慈善(開閩公司)視為獻山人的是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今漳州龍海角美鎮白礁村)的同宗叔侄,其中王滄周出生於原籍,有海與九河分別出生於新加坡和馬六甲。

宋旺相在其1923年出版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中,對於王九河(又作:求和,?-1889)及其子德林(又作:德霖,1876-1912)有相當篇幅的介紹,不僅因為這對父子的社會地位,更因為英年早逝的德林是他在海峽華人俱樂部的球友,兩人曾同在網球場上馳騁。作為獻山人後裔,德林長子瑞洲(?-1979)於1924年被推選成為王氏慈善(開閩公司)最早的信託人之一。

本文通過梳理早期中英文新聞報道,比對宋旺相的記錄,回溯王九河與德林的生平,特別是家族生意,以及對慈善教育事業的捐助,呈現這個馬來亞海峽華人家族在新加坡與馬六甲之間的遷移互動,以及家族的傳承興衰。

由甲至星經商的王九河

王九河像(圖源:《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1982年)

儘管宋旺相稱出生於馬六甲的王九河未受過正式教育,值得關注的是,王九河家族在馬六甲相當有名望,其長兄慶雲是有名的頭家,擁有大量種植園,以種植木薯聞名;弟弟步月早期在新加坡協助他經營,後返回馬六甲經商,1888年高票獲選擔任市政會議員;侄兒錦輝(即慶雲的獨子)於1900年獲封太平紳士。

雖然不知王九河前來新加坡是否為擴展家族生意,可以斷定的是他擅於經商,很快在本地建立起商業網絡,1850年代末已獨資經營源通號。值得關注的是,曾舉薦1852年12月底在英文報紙上通告解僱王九河,曾的商號名為Chop Jew Wan。隨後王九河與人合夥成立源通號(英文名稱:Kew Ho,Swee Kam&Co.),1858年8月12日合伙人之一Neo Swee Kam公告退出合作關係,同年12月,王九河通告源通號(華文名稱:王九河有限公司)已成為其獨資公司。

莊欽永1984年在《聯合早報》發表題為「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勿基」時,曾介紹源通號為藤商。事實上,源通號主要經營土產貿易,1860年代以王九河有限公司的名義經營船務,擁有若干艘大噸位的船隻,主要往來馬六甲和巴生。相信王九河的生意與其家族在馬六甲從事種植加工有關,他們在馬六甲主導的兩大木薯生產與加工公司,分別是在萬里茂的Chop Ong Hin Kong-see,以及馬接的Sin Ong Hin Kong-see。王慶雲去世後,馬六甲的家族生意由其子錦輝負責拓展,其優質的木薯粉在馬來亞享有盛譽,在木薯的種植加工銷售上獲利甚豐。

除了經營自己的公司,王九河表現出海峽華人對於西洋新型產業的敏感,在商業投資上具有前瞻性。1883年新加坡電車有限公司創辦之初,他是七位董事中唯一的華人;同年9月召開的海峽華人保險公司首次股東大會有16位預備董事,其中只有五位華人,王九河位列其一;1885年初新加坡商人籌劃成立本地的火災保險公司,在歐洲人為主的倡議人中,王九河也是少數的華人之一。除此之外,他購買了10股(每股150元)的砂勞越與新加坡輪船有限公司的股份,以及118份舊丹戎巴葛碼頭公司的股票。

1870年代王九河躍身成為海峽三州府的華族代表之一,不僅深受同胞敬重,亦深得歐洲人的尊敬。1886年英華學校創辦之際,王九河也是最早的贊助人之一,並將幼子德林送入這所傳教士創辦的學校接受英文教育。1888年10月17日,與鄭玉瓞、陳明遠、陳慶照、陳金鐘等成為海峽殖民地協會新加坡分會創始會員。

不幸的是,王九河在偶染微恙幾天後,突然於1889年2月18日在新加坡去世。當時的英文報紙稱他「以機智和商業能力累積了相當的財富,是富裕且備受尊敬的華人,不僅深受華族同胞尊敬,認識他的歐洲人也非常敬重他。」王九河去世後不久,步月亦逝世,1892年4月21日的一則公告顯示,Beng Hee Neo成為王九河與步月的遺產執行人。

傑出的海峽華人王德林

王德林像(圖源:宋旺相,《新加坡華人百年史》,1923年)

王九河與步月相繼去世後,1893年5月其家族生意出現調整,合伙人全部退出,由錦輝獨力負責。在新加坡,Beng Hee Neo作為王九河產業的唯一遺產執行人和信託人,於1892年7月5日將源通號轉賣給Ong Beng Lap和Ong Chuan Chuan,公司名稱不變,推測接手人為王九河較年長的兒子。Ong Chuan Guan於1905年10月發布公告,聲明於1905年9月14日將源通號的經營權轉移給王德林。

王德林是九河最小的兒子,從小被父親送入英華學校讀書,是接受英文教育的海峽華人。父親去世時約13歲左右,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生活在優渥的家庭環境。王德林是蓄著長辮穿金戴銀的貴公子,身材矮小精力充沛的他熱愛體育運動,1903年起活躍于海峽華人俱樂部網球錦標賽,曾蟬聯冠軍多年,是可以挑戰國際網球高手的本地華人球手。1912年9月在為海峽華人俱樂部網球錦標賽頒獎時,時任主席宋旺相沉痛悼念王德林這位蟬聯冠軍的猝然離世。

王德林成年後接手家族生意,顯示出極高的經商天分,是公認的成功商人。除了經營自己公司,他自1906年起每年都會在拍賣行購買不動產,包括黃金地段的店屋和鄉村的種植園等,去世前幾天還以重金買下克蘭芝路的橡膠園與湯申路的果樹園。

與大多數華商專注於經商不同,王德林對於公共事務充滿熱誠。1906年底林文慶醫生在市政會議員屆滿之時不求連任,他指出海峽殖民地政府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需要富有商業經驗的議員,而大多數有經驗的華商要麼不會英文,要麼是不願意花費精力在公共事務上。王德林因而備受海峽華人社群矚目。作為子承父業的成功商人,他不僅財務自由,受過良好的英文教育,對於公共事務充滿熱情,有著旺盛的精力與強健的體魄。在李浚源的提名與陳若錦的附議下,王德林被推選為中央區的候選人。有趣的是,因為華人習慣排資論輩,已是而立之年但長相年輕的王德林受到一些非議,儘管如此。他仍以高票當選。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宋旺相曾寫道,眾望所歸之下,王德林接替林文慶醫生進入市政會是頂著巨大壓力的。他仔細研讀市政條例,很快熟悉相關事務,出席每月的例會與特別會議,以經商才能為市政會提供建設性的提案。1909年12月在完成三年任期後,王德林不求連任。儘管退出市政會,他依舊關心社會事務,於1910年4月獲任為鄉村局委員,1910年12月獲封為新加坡的太平紳士。值得一提的是,王德林去世後,林義順接替其在鄉村局委員的位置。

1900年海峽英籍華人公會首屆委員會集體照。國家檔案館註解前排左一為王九河(Ong Kew Hoe),他於1889年逝世,筆者推測國家檔案館標註錯誤,可能是其子德林(圖源:宋旺相,《新加坡華人百年史》,1923年)

遺憾的是,年輕有為身體強健的王德林染上痢疾,不幸於1912年7月6日在家中去世,享年36歲,六天後安葬於武吉知馬華人墳場。當時的一份英文報紙追憶了王德林的生平:「對於公共事務產生濃厚興趣,1907至1909年期間擔任市政會議員,也是新加坡志願軍、海峽英籍華人公會、華人志願者俱樂部、海峽華人俱樂部等的成員,留下遺孀和五個孩子。」在該月的市政例會上,科格蘭先生提議向其遺屬表達哀悼。他指出王德林的去世使得新加坡失去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市民之一,因其商務經驗,王德林對於市政會的財政組,特別是不動產管理上貢獻良多。

捐助華人慈善教育事業

1872年王九河與有海、滄周共同捐資為閩籍王氏族人購買山地時,正值事業的高峰期。1886年奧爾德姆牧師在新加坡倡辦英華學校時,王九河是最早的贊助人之一,並將幼子德林送入這所教會學校讀書。1896年陳恭錫在報刊發表評論,指出英華學校教育中的宗教問題。他提及早期華人支持辦學的條件之一,是不得在教學和寄宿期間為尚未成年的孩子灌輸基督教義。成長於這樣的海峽華人社會環境之下,王德林有著蓄長辮與熱衷體育的雙面人生。

作為英華學校最早的校友之一,王德林對母校有深厚情感,熱誠地支持本地教育。1910年1月為英華學校捐款800元為7號班學生設立專項獎學金。1913年遺孀謝琳娘以他的名義再捐獻3000元設立獎學金,專門資助欲進入高級劍橋班和七號班的貧窮華族男生。雖然王德林並非聖若瑟書院校友,但在生前表達過要捐助該校的華族男生進修高級劍橋班,謝琳娘實現丈夫的遺願,捐出1000元設立王德林獎學金,也在萊佛士書院設立王德林獎學金。宋旺相曾在書中稱讚她是富裕娘惹遺孀支持教育的典範。

結 語

出生於馬六甲的王九河,在新加坡成家立業經商超過30年。作為海峽華人,與本地華族和歐洲社群均有密切來往,成為太原山的獻山人,亦支持英文教育。同時,他保持與出生地馬六甲的密切聯繫:一方面是在商務上經營往來兩地的船務,與兄弟侄兒經營木薯種植加工;另一方面繼續在馬六甲購地置業。

王德林不僅子承父業,還在社會上建立起聲名,崇尚體育運動,熱心公益事業,成為海峽華人精英代表。遺憾的是他的英年早逝,兒女均未成年。所幸他留下豐厚的遺產,遺孀謝琳娘獨力將兒女撫養成人,繼承其遺志為三所英文學校設立獎學金,活躍於本地社交圈。不幸的是1929年初謝琳娘被判破產,王德林在新加坡和馬六甲的龐大遺產先後被拍賣,1931年5月12日謝琳娘逝世,安葬於太原山冢地。

王瑞洲像,圖源:《王氏慈善(開閩公司)三慶特刊》,1999年

儘管王德林早逝,作為獻山人後裔,其家族保持與姓王公司的聯繫。1924年王氏慈善(開閩公司)選舉信託人之時,年僅20多歲的瑞洲被推舉為首任三位信託人之一,直至1979年12月14日去世。與社會地位顯赫的父親與祖父相比,王瑞洲的生平較為平淡,1929年在其母親被判破產後,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海峽華人家族淡出公眾視野。

(作者為ON-LABO創辦人兼主持人、本刊編委)

(本文首發於《源》170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源》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欲閱讀更多《源》雜誌文章,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成為《源》雜誌會員,即可閱讀更多精彩文章。為感謝讀者支持,即日起只要註冊帳號,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費電子版雜誌訂閱。)


相关文章

  • 月薪2萬新幣!新加坡這10個高薪崗位太缺人!這些人每人可拿6000新幣
  • 新加坡如何成為東南亞生物醫藥和醫療科技的首選地?
  • 新加坡身份規劃怎麼選?這8種「綠通道」你必須知道
  • 新加坡大選在即,移民政策或將調整!申請PR/EP的黃金時機解析
  • 新加坡的Angelina甜品店
  • 新加坡榜鵝藏著30家必吃美食,低至2新起!
  • 在新加坡必吃什麼?推薦幾家米其林指南上榜的福建面~
  • 令人懷念的新加坡逸群海南雞飯
  • 孤獨、租房、無存款、單身狗,他們才是新加坡過得最掙扎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