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挑精選出一些問答與蟻粉分享。
1、許多已開發國家,政府都為他們的公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什麼同樣富裕的新加坡卻不這樣做?
顏金勇指出,其實世上並不存在真正「免費的醫療」,因為無論是藥物、醫療設備、醫院設施,還是醫生、護士與其他醫護人員的薪資,所有開支終究需要有人承擔。
因此,真正的問題應該是:
由誰來買單?
在其他一些國家,這筆費用雖由政府支付,實際上還是由納稅人買單。
在新加坡,我們有一個非常全面的醫療支付體系,我們稱之為「S+3M」框架,即政府津貼(subsidies)、保健儲蓄(MediSave)、保健基金(MediFund)和終身健保(MediShield)。
通過「S+3M」框架,我們確保醫療服務始終是可負擔得起的。
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分配,從而有助於控制整體醫療成本。
王乙康也補充指出,問題在於,當醫療是免費的、所有費用都通過稅收預先支付時,人們往往缺乏自律,導致醫療需求迅速膨脹。
他以英國和美國的醫療體系為例說明:
「現在在英國的公營醫療服務機構,即國民保健署(NHS),要拍一個簡單的X光片,等待時間是九個月到一年。我上次查看數據時,等待名單上的人數已達700萬。NHS正因為過度的需求而瀕臨崩潰。」
「而在美國,醫療體系主要依賴個人購買保險。雖然這樣可以避免排長龍,有了保險的人可以直接前往私人醫院,幾乎立即獲得治療,但問題是,並非人人都負擔得起保險。」
王乙康指出,英國的體系雖然免費、看似實惠,但可及性差,等待時間漫長;美國則相反,一旦有保險,醫療服務非常易得,但不是很實惠,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保險,普及率有限。
「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走這兩個極端,因此直接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S+3M」框架。」
這也引出了醫療體系的第二個基本原則:我們以什麼方式付費,也決定了我們最終付多少費。
「如果走向任何一個極端,反而會付出更多代價。但通過『S+3M』的合理組合,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加精簡、高效的醫療體系。」
2、為什麼醫療費用如此高昂,而且每年上漲的速度都超過通貨膨脹?政府為什麼不能做更多來控制醫療成本?
「首先,我認為醫療成本上漲的背後有一個基本因素——通貨膨脹,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力成本。醫療是一個高度依賴人力的行業——醫生、護士、各類醫療專業人員,還有大量支援人員都參與到照護病患的工作中。」
「因此,隨著工資上漲,通脹上升,醫療成本自然也會隨之上升。不過,醫療費用上漲速度超過一般通脹,還有其他幾個重要原因。」
「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人口老齡化。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在逐漸變老,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對醫療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自然也就花更多在醫療上。」
從整體來看,新加坡正逐步邁入「超級老齡化社會」。隨著全國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使用醫療資源的比重也在上升,這將推高整體的醫療支出。
除此之外,還有對新醫療能力、技術和治療方法的持續投入。這些新技術往往更有效,但成本也更高,這就形成了一個由技術推動的醫療成本上漲趨勢。
所以,總體而言,有多個因素共同促成了醫療費用的持續上漲。
「不過,政府其實一直在努力控制和減緩醫療成本的上升。例如,我們持續與各大醫療集團合作,研究如何通過提升營運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等方式,使整個體系更具成本效益。」
我國也致力於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確保病患接受的是「恰當的醫療」,而不是過度治療。這些做法都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但最重要的還是幫助國人保持健康。健康了,自然就減少了對醫療服務的依賴,也就花得少。同時,我們也確保通過『S+3M』的框架,讓醫療費用始終是國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能夠負擔得起的。」
王乙康也補充指出,在冠病疫情期間,全球醫療行業掀起一波「搶人才潮」。新加坡流失了約14%的外籍醫護人員,許多人被其他國家以更優厚的薪資挖角。這種對醫療人力的強勁需求,毫無疑問推高了整體醫療成本。
「一般而言,提高生產力和推動創新,應該能帶來更優質、成本更低的產品。但醫療領域卻恰恰相反。我們確實得到了更好的醫療服務,但所需付出的成本卻更高。」
這是因為,醫療關乎我們所愛之人的生命與健康。人們在這方面往往不會省著花。當醫生建議:不妨嘗試這款新藥時,儘管藥價昂貴,大多數人仍願意一試。
另一個推高成本的因素,是保險制度帶來的影響。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們以什麼方式付費,也決定了我們最終付多少費。』有了保險,帳單是由第三方支付的,就容易出現過度醫療或不必要的治療,這無形中進一步推高了醫療開支。」
3、政府醫院的病床需求持續居高不下,有時病患需要等待兩到三天才能住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情況加劇,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在這種背景下,公眾擔心,即使醫療費用依然可負擔,但能否及時獲得優質醫療服務可能會成為問題。這樣的擔憂合理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毫無疑問,隨著人口老齡化,患病的人會越來越多,慢性病患者也會越來越多,病患流量就會上升。而疫情之後,我們面臨了雙重衝擊,可謂是一記「當頭棒喝」。
「第一個打擊,是我們的醫療基礎設施擴建項目被疫情推遲了兩三年,這個的影響真的很大。」
「第二個打擊,許多國家都同樣發現,疫情之後,病患的整體狀況和患病類型發生了明顯變化。」
王乙康進一步解釋說,
「我們如今看到更多年長者因感染入院。他們並非罹患重大疾病。年長者在經歷疫情後體質變得更虛弱,再加上本身就有慢性疾病,一次小小的感染就可能讓他們陷入重症,需要進入加護病房。」
「這類病患正是我們在急診部最常見的類型,因此平均住院天數也從6.1天增加到7天。表面上只是多了一天,但這其實意味著病患流量增加了15%,我們幾乎是在逆流而行、疲於應對。」
我們未雨綢繆,病床床位仍足夠王乙康指出,不過當局正努力趕上被疫情耽誤的基礎建設進度,所幸的是,兀蘭醫療園已於2024年啟用。
這些不同的設施和服務能協同作用,讓病患在對的地點接受對的護理、並在整體上擴大我國應對醫療需求增長的能力。
王乙康說,我們必須擴充整體容量,不僅僅是建設更多醫院,也包括設立療養院、社區護理中心、過渡護理設施、居家護理,以及「居家病房」計劃(MIC@Home)等新模式。
他還說,2024年我們共增加了大約2700張病床,其中700到800張是急症病床,主要設在兀蘭醫療園,其餘則分布在社區醫院、Mic@Home 以及療養院。2025年預計將增加約1700張病床,2026年再增加約1300張。
「到了本世紀末,我國將陸續迎來幾個大型醫院的落成,包括東區綜合醫院(Eastern General Hospital,簡稱EGH)、登加綜合與社區醫院、現有醫院的擴建項目,以及亞歷山大醫院的重新發展項目,希望這些新增設施能應對日益增長的病患需求。」
這麼一來就可以讓病人負擔得起醫療費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無論是政府支出還是全國範圍的醫療開銷,勢必都會持續上升。
其中一部分開銷將用於維持新醫院的運作。醫療設備可以採購,但醫護人力必須一步步招募、整合,還要確保他們具備專業能力、能夠勝任工作。
幸運的是,在醫療領域,我們擁有一批相當不錯的本地人才。許多年輕人有志從醫,無論是成為醫生、護士、藥劑師,還是其他輔助醫療專業人員。
王乙康還說,在以本地醫療人才為核心支柱的基礎上,我們也有能力吸引願意來新加坡工作的外籍護士。他認為,新加坡對本區域內的醫護人員來說,依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他們明白,在這裡,他們的專業技能會被社會充分肯定,醫護職業受到高度尊重,同時還能獲得優質的培訓。對許多人而言,在新加坡累積幾年的經驗後,他們將擁有更廣闊的職業前景,幾乎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就業。他們心裡很清楚這一點。」
「我們更願意成為這樣一個吸引全球醫療人才的『磁石』國家。即便他們未來選擇離開新加,我們也樂意為他們提供培訓,因為他們在任職期間,也真切為我們的醫療體系做出了貢獻。」
不知道蟻粉們聽了這些解釋後,是否對新加坡醫療政策背後的考量有了更多理解,是否更能理解部長們的苦心?還是說,醫藥費的問題依然是大家的心頭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