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府医院的病床需求持续居高不下,有时病患需要等待两到三天才能住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加剧,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在这种背景下,公众担心,即使医疗费用依然可负担,但能否及时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可能会成为问题。这样的担忧合理吗?黄廷方综合医院。(海峡时报)王乙康坦言,他同样感到担忧。
毫无疑问,随着人口老龄化,患病的人会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也会越来越多,病患流量就会上升。而疫情之后,我们面临了双重冲击,可谓是一记“当头棒喝”。
“第一个打击,是我们的医疗基础设施扩建项目被疫情推迟了两三年,这个的影响真的很大。”
“第二个打击,许多国家都同样发现,疫情之后,病患的整体状况和患病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
王乙康进一步解释说,
“我们如今看到更多年长者因感染入院。他们并非罹患重大疾病。年长者在经历疫情后体质变得更虚弱,再加上本身就有慢性疾病,一次小小的感染就可能让他们陷入重症,需要进入加护病房。”
“这类病患正是我们在急诊部最常见的类型,因此平均住院天数也从6.1天增加到7天。表面上只是多了一天,但这其实意味着病患流量增加了15%,我们几乎是在逆流而行、疲于应对。”
我们未雨绸缪,病床床位仍足够王乙康指出,不过当局正努力赶上被疫情耽误的基础建设进度,所幸的是,兀兰医疗园已于2024年启用。
这些不同的设施和服务能协同作用,让病患在对的地点接受对的护理、并在整体上扩大我国应对医疗需求增长的能力。
盛港综合医院。(海峡时报)“目前病患最拥挤的两家医院是樟宜综合医院和邱德拔医院。自从兀兰医疗园启用后,邱德拔医院的病患流量和住院率已有明显改善,现在的病床使用率大约在80%左右,兀兰医疗园的也一样。”
王乙康说,我们必须扩充整体容量,不仅仅是建设更多医院,也包括设立疗养院、社区护理中心、过渡护理设施、居家护理,以及“居家病房”计划(MIC@Home)等新模式。
他还说,2024年我们共增加了大约2700张病床,其中700到800张是急症病床,主要设在兀兰医疗园,其余则分布在社区医院、Mic@Home 以及疗养院。2025年预计将增加约1700张病床,2026年再增加约1300张。
“到了本世纪末,我国将陆续迎来几个大型医院的落成,包括东区综合医院(Eastern General Hospital,简称EGH)、登加综合与社区医院、现有医院的扩建项目,以及亚历山大医院的重新发展项目,希望这些新增设施能应对日益增长的病患需求。”
这么一来就可以让病人负担得起医疗费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无论是政府支出还是全国范围的医疗开销,势必都会持续上升。
其中一部分开销将用于维持新医院的运作。医疗设备可以采购,但医护人力必须一步步招募、整合,还要确保他们具备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工作。
幸运的是,在医疗领域,我们拥有一批相当不错的本地人才。许多年轻人有志从医,无论是成为医生、护士、药剂师,还是其他辅助医疗专业人员。
王乙康还说,在以本地医疗人才为核心支柱的基础上,我们也有能力吸引愿意来新加坡工作的外籍护士。他认为,新加坡对本区域内的医护人员来说,依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他们明白,在这里,他们的专业技能会被社会充分肯定,医护职业受到高度尊重,同时还能获得优质的培训。对许多人而言,在新加坡累积几年的经验后,他们将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就业。他们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我们更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吸引全球医疗人才的‘磁石’国家。即便他们未来选择离开新加,我们也乐意为他们提供培训,因为他们在任职期间,也真切为我们的医疗体系做出了贡献。”
不知道蚁粉们听了这些解释后,是否对新加坡医疗政策背后的考量有了更多理解,是否更能理解部长们的苦心?还是说,医药费的问题依然是大家的心头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