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客機航班上充電寶著火事件頻發,泰國、馬來西亞、韓國以及台灣等地的多家航空公司紛紛出台新規,禁止在機上使用充電寶。這一系列舉措引發廣大旅客關注,在新禁令下,出行前該如何準備充電寶,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將充電寶歸類為鋰電池,按照規定,乘客必須隨身攜帶充電寶,嚴禁託運。不過,不同航空公司對於可攜帶充電寶的數量要求各異,比如中國民航局限定每名旅客攜帶充電寶不超過兩個。隨著新規頻出,各航空公司對充電寶容量和數量的規定不盡相同,建議乘客出行前通過網絡或直接向航空公司諮詢確認。
以新加坡航空及其旗下的酷航為例,自 4 月 1 日起,禁止旅客在航班途中使用充電寶,也不能通過機上 USB 埠為充電寶充電。在攜帶數量和容量方面,乘客可攜帶合理數量、容量不超過 100Wh 的充電寶,無需特別批准;若想攜帶容量在 100Wh 至 160Wh 之間的充電寶,則需提前獲得航空公司批准。市面上常見的 1 萬 mAh 至 2 萬 5000mAh 的充電寶,容量大致在 37Wh 至 92.5Wh 之間,基本符合新航的可攜帶容量標準。
不少人也對藍牙無線耳機能否正常攜帶上機存在疑問,畢竟其充電殼和耳機內均裝有鋰電池。新加坡民航局適航審定司司長馮凌暉回應稱,這類充電殼內的鋰電池通常容量極小。例如,AirPods 充電殼內鋰離子電池容量為 1.52 瓦時,單個 AirPod 耳機鋰離子電池容量僅 0.093 瓦時,整體風險極低,可正常帶上飛機。
航空公司之所以加強對充電寶的管控,與多起安全事故直接相關。1 月 28 日,韓國釜山航空一架飛往香港的客機在起飛前突發火災,機艙頂部近乎全毀,疑似由客艙行李艙內的充電寶引發。隨後,釜山航空自 2 月 7 日起禁止乘客將裝有充電寶的行李放置在座位上方行李艙。2 月 24 日,一架峇迪航空客機從新山飛往曼谷途中,行李艙內也發生疑似充電寶起火冒煙事件。
目前,除釜山航空、新航與酷航外,馬國民航局自 3 月 4 日起要求航空公司提醒乘客,充電寶必須放在隨身包內,不可收進行李艙;泰國航空 3 月 15 日起禁止乘客在機上使用充電寶;台灣長榮航空 3 月起全面禁止乘客在飛行時使用充電寶或為備用電池充電;香港民航處宣布,4 月 7 日起,港航和國泰航空等航班上,乘客不得使用外置充電器為其他可攜式電子裝置充電,也不得為外置充電器充電,同時禁止將外置充電器置於行李架上。
那麼,在不能使用充電寶的情況下,長途飛行中電子設備沒電該怎麼辦?部分航空公司的飛機座位配備有 USB 充電口,可供手機等設備直接充電;若飛機未提供此類充電設備,乘客不妨關閉手機,好好休息。
在確保乘客遵守規定方面,新加坡民航局適航審定司司長馮凌暉表示,民航局會定期與航空公司和地勤人員溝通,督促執行相關限制。航空公司已制定鋰電池攜帶處理程序,民航局也要求航空公司和地勤人員接受相關培訓,熟知乘客行李中攜帶鋰電池的限制。新航也指出,旗下經過專業培訓的空服人員會全力確保乘客遵守機內安全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