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選出新一屆國會之前,《8視界新聞網》帶你回顧新加坡國會的各項「第一次」和其他紀錄。
1981年:首次有反對黨議員當選新加坡在1955年首次舉行立法議會選舉,1965年獨立以後在1968年首次舉行國會選舉。
行動黨在我國獨立後的每一屆大選中大獲全勝,直到1981年,國會出現首名反對黨議員。
1981年,原本擔任安順區議員的蒂凡那獲委任為我國第三任總統,辭去議員職務,入駐總統府。
安順區因此進行補選,代表行動黨的馮金興、工人黨的惹耶勒南,以及人民聯合陣線的夏萬星掀起三角戰。
最終,時任工人黨秘書長的惹耶勒南以51.93%的得票率,打敗獲得47.10%的馮金興和獲得0.97%的夏萬星,成為新加坡獨立以來,第一位進入國會的反對黨成員。
1984年:首次推出非選區議員制度為了確保國會能有反對黨代表,時任總理李光耀在1984年提出修憲。
在這個制度下,國會必須有至少三名反對黨議員。如果當選的反對黨議員不到三人,以最高得票率落敗的反對黨代表可以進入國會。
2016年,時任總理李顯龍宣布,反對黨議員人數將從最少九人增加到12人。
非選區議員與當選議員享有同等的表決權,可以在國會上針對修改憲法和不信任動議等事項進行表決。
在2020年全國大選中,工人黨拿下十個議席,首次參選的新加坡前進黨派出兩名代表梁文輝和潘群勤出任非選區議員。
1988年:首次推出集選區制度新加坡大選制度在1988年進行改革,推出集選區制度。
在這個制度下,角逐集選區議席的團隊必須有至少一位馬來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數族群的候選人。
當時的集選區都是三人集選區,之後出現四人集選區、五人集選區和六人集選區,如今只剩下四人集選區和五人集選區。
2011年:反對黨首次贏得集選區1991年進入國會的工人黨前黨魁劉程強在2011年走出他服務20年的後港單選區,率隊競逐阿裕尼集選區。
他和畢丹星、林瑞蓮、費沙和陳碩茂,以54.72%得票率,擊敗時任外交部長楊榮文、總理公署部長陳惠華、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再諾、后座議員潘惜玉和首次參選的王乙康,寫下反對黨首次攻下集選區的紀錄。
畢丹星目前是工人黨秘書長、林瑞蓮和費沙分別擔任主席和副主席。
歷來任期最長的議員在新加坡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國會議員,就是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他的議員生涯長達60年。
他在1954年創辦人民行動黨,1955年首次當選丹戎巴葛區議員,一直連任直到他在2015年離世。
在國會最久的反對黨議員則是劉程強。他在1991年進入國會,2018年卸下工人黨秘書長職務,交棒給畢丹星,並在2020年全國大選前宣布引退。
史上最年輕的當選議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領袖林清祥在1955年的立法議會選舉中當選時,年僅22歲。
但若以國會選舉而言,最年輕的當選議員就是在2020年全國大選中在盛港集選區勝選的工人黨前議員辣玉莎。
1993年出生的她當時年僅26歲。
更多相關報道,請瀏覽《大選2025》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