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因家庭內部矛盾引發的案件在新加坡家事法庭宣判。一對父母為保護自己和幼子,針對存在家暴傾向的長子,成功申請到個人保護令和家庭驅逐令,引發社會關注。
據家事法庭判詞顯示,長子在庭上直言對父母和弟弟滿懷怨恨。他控訴父母在生活中偏袒弟弟,例如給弟弟購置最新款電子產品,而自己從未享受過同等待遇。同時,他提到每次與弟弟發生肢體衝突,母親總是將過錯歸咎於他,還會對他進行鞭打,而父母對弟弟卻從未採取同樣嚴厲的管教方式。不過,對於長子的這些指控,父母予以堅決否認。
在長期的積怨下,長子的怨恨逐漸轉化為暴力行為。法庭上出示的多張照片顯示,父親成為長子憤怒的主要發泄對象,身上傷痕累累。長子對毆打父親的行為供認不諱,也承認多次與父母、弟弟發生口角。他坦白曾在爭吵中咬傷弟弟,還有一次在父親抓住他衣領時情緒失控,胡亂攻擊,踢到了母親的腿。
法官在審理此案時明確表示,無需判定父母是否存在偏心,或長子心生怨恨是否合理。關鍵在於,長子因內心根深蒂固的怨恨而感到孤立無援,甚至只能向 ChatGPT 傾訴。從實際情況來看,長子的暴力傾向顯著,對家人安全構成威脅。儘管長子目前已搬離住所,並宣稱要與家人斷絕關係,但暴力風險依然存在。基於此,法官批准了父母申請的個人保護令和家庭驅逐令,同時責令父母與兩兄弟接受心理輔導。
法官特別提醒長子,法庭下達這些命令是為保障家人安全,並非懲罰他。長子務必牢記庭令效力,禁止對父母和弟弟實施任何形式的家暴,無論是肢體攻擊還是言語侮辱。一旦違反庭令,將構成可逮捕罪行,面臨罰款或監禁。法官也鼓勵長子將此視為全新的開始,放下多年積怨,努力開啟新生活,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