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擁有65年歷史的聖法蘭西斯衛理學校正式宣布轉型為國際學校。
這所紮根於武吉知馬社區的老牌學府,從1960年的女子學校起步,歷經男女混校改革,如今邁出了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課程體系 全球認可與本土智慧的融合
作為國際學校的核心優勢,聖法蘭西斯衛理國際學校的課程設計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實踐創新性,形成了「劍橋+西澳+IB」三大支柱並行的獨特模式。
小學階段:點燃探索的火種
01 劍橋國際小學課程
以探究式學習為基礎,融入新加坡數學的思維訓練。例如,通過「新加坡水資源管理」項目,學生同時學習科學原理、數據分析和城市治理,培養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02 英語強化計劃
針對非英語母語學生,提供從Pre-A1到B2的分級課程。
2025年增設的「學術寫作實驗室」,由澳洲語言學家團隊設計,幫助學生跨越論文寫作的文化差異。
中學階段:夯實基礎,拓寬視野
01 劍橋IGCSE課程
涵蓋14門學科,2025年新增「人工智慧倫理」必修模塊。
學生通過模擬聯合國辯論、設計可持續社區模型等活動,理解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02 升學分流機制
10年級結束時,學生可根據興趣與能力選擇學術型(IBDP)或應用型(WACE)路徑,實現個性化發展。
高中階段:雙軌制下的升學通道
01 西澳教育證書課程(WACE)
作為學校旗艦課程,WACE採用澳大利亞教育框架,強調實踐與理論結合。
其核心優勢在於:
模塊化考核:50%成績來自日常作業與課題研究(如「智能城市交通設計」項目),降低應試壓力。
全球通行性:WACE成績可直通澳洲八大名校,亦可申請英美頂尖學府。
2024屆畢業生ATAR(澳洲高校入學排名)中位數達85.3,最高分99.1(全球前1%)。
02 國際文憑課程(IBDP)
2025年新引入的IBDP課程,主打「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主題。
學生需完成「氣候金融」跨學科論文,並與倫敦政經學院(LSE)合作開發數據分析模型,為學術深造奠定基礎。
課程對比
WACE:適合目標明確(如工程、商科方向)、注重實踐能力的學生。
IBDP:適合學術興趣廣泛、擅長跨學科思考的「通才型」學習者。
師資力量 全球智囊團與人文關懷者
聖法的教師團隊被稱為「學術精英、文化橋樑與成長導師的三重化身」:
01 學術背景
40%教師來自澳洲、英國、加拿大等教育強國,核心學科教師均擁有劍橋大學、墨爾本大學等頂尖學府的碩博學位。
02 教學創新
數學教研組開發「新加坡-澳洲雙軌教材」,將本地數學的深度與西方教育的開放性結合;科學教師主導的「跨時區實驗課」,讓學生與珀斯高中同步完成新能源課題。
03 人文支持
每位教師擔任5-8名學生的「成長導師」,定期進行一對一學術診斷與心理輔導,尤其關注國際新生的文化適應。
校園煥新 智慧空間與人文社區的交響曲
配合國際轉型,2025年啟動的校園升級計劃聚焦兩大維度:
智慧化學習場景
人工智慧實驗室:配備3D列印、機器人編程與VR模擬系統,支持學生開發「東南亞語言智能助手」等創新項目。
全球互聯教室:通過實時直播系統,學生可參與西澳大學的海洋生物課或劍橋大學的量子物理講座。
人文生態營造
世界文化長廊:展示各國藝術、歷史與科技成就,每月舉辦「國家主題周」(如日本茶道、法國印象派工作坊)。
綠色生活社區:宿舍區採用太陽能供電,學生參與「零廢棄校園」挑戰,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
全球網絡 從課堂到世界的跳板
成為國際學校後,聖法的全球合作版圖加速擴展:
雙學位項目
與西澳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合作「2+2」工程學本科計劃,學生可獲雙校認證學位。
短期實踐計劃
包括珀斯機器人夏令營、IBDP學生赴倫敦政經學院的「碳交易模擬峰會」等。
升學競爭力
2024屆畢業生中,85%進入QS全球前100大學,其中WACE學生多數選擇澳洲名校,IBDP學子更傾向英美頂尖學府。
聖法蘭西斯衛理國際學校的轉型,是一場關於勇氣與遠見的實驗。
65年前,它從一間教室起步,致力於服務本地社區;65年後,它成為東西方教育理念的「翻譯者」與「融合者」。
無論是WACE學生對智能城市的構想,還是IBDP學子對氣候金融的探索,都在詮釋同一個信念:教育不應被地域或範式所限,而應讓每個個體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坐標。
新加坡中國學者學生服務中心 共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