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竟然不是一人一票直接選出來的?什麼是「造王者」?

3天前

這篇文章是乾貨,知識點較多。對新加坡獨有的政治制度有興趣的,可以好好讀讀。

昨天,新加坡宣布舉行大選的消息一傳出來,馬上就有眼尖的讀者看出來了:

「新加坡的總理竟然不是一人一票直接選出來的?」

(2011年黃循財首次當選國會議員。圖源:黃循財臉書)

是的,跟大家熟悉的美國總統選舉方式不一樣。

美國的總統制度是由兩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參加大選,由選舉人團選出之後,由總統來委任中央政府的其他重要職位,如國務卿、財長、防長、和其他部長等等。換言之,這些人是由總統委任的,不是大選直接選出來的。

新加坡繼承的是英國的議會制度,與美國制度有根本的差別。美國的總統制,政府一把手是總統,他也是三軍統帥。新加坡的議會制度,政府一把手是總理,他也是國防理事會主席。

(工人黨在大選期間的群眾大會。圖源:畢丹星臉書)

在議會制度的大選當中,選民選的是國會議員,不是直接選總理。大選出結果之後,能夠控制國會半數以上議席的政黨,就成為執政黨。

誰來當總理?

那麼,誰來當總理呢?用新加坡法律的專業主語說,就是「能夠取得大多數國會議員信任的議員,就成為總理」。

聽起來很拗口,是不是?那麼就讓我來科普一下。

首先,總理是在國會議員當中產生。如果在大選中落敗,沒有當選國會議員,那麼,就根本不具備獲選為總理的資格。

(新加坡國會大廈。圖源:國會臉書)

其次,大選結果出來之後,就產生了新一屆國會。假設A政黨取得了半數以上國會議席,成為執政黨,那麼,作為執政黨秘書長的一把手,自然而然成為總理,因為他肯定有國會大部分議員的信任和支持。

那麼,執政黨的一把手又是誰選出來的?難道不是全體選民一人一票嗎?

當然不是。在新加坡,任何政黨的中央委員(包括一把手)都是政黨內部選出來的。這種黨內選舉不是由全體黨員投票,而是由黨內幹部投票選出來的,普通黨員沒有選舉中央委員的權利。

簡單說,新加坡是先選出執政黨,然後在執政黨的當選議員當中,產生總理。

誰能當部長?

那麼,部長呢?部長是誰選出來的?

美國制度是政府首長(總統)直接委任部長。新加坡也一樣,由政府首長(總理)委任;唯一不同的是,總理只能在當選議員當中委任部長。

如果在大選中落敗,就完全不具備擔任部長的基本資格。

政務部長、政務次長,也是這麼產生的,都必須先在大選中獲勝。

(新內閣宣誓儀式由總理、總統主持。圖源:王志豪臉書)

如果國會議席沒過半

新加坡新一屆國會有97個議席,任何政黨只要能贏得至少49個議席,就自動成為執政黨。

那麼,如果無法贏得至少49個呢?

假設,A黨贏得45個,B黨贏得30個,C黨贏得12個,D黨贏得10個。

那麼,為了控制國會半數以上議席,就必須組成聯合政府。可能出現的幾種組合如下:

A+B組合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A、B是最大的「對頭」,不可能聯合,也沒必要聯合。

如果你是A,肯定選擇A+C或A+D。因為C、D相對較弱。

至於B,唯一的可能就是與C、D一起聯合,這樣才能控制半數以上議席。

造王者

大家發現了沒有?在這種情況下,C、D雖然都小,但是他們成了A、B拉攏的對象。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造王者」。你向A靠,A就成了王者;你向B靠,B就成了王者。

言歸正傳。C、D之間肯定都在爭取A和B的青睞。這種情況下,A、B分別跟C、D談判聯盟,最後決定跟C還是D組成聯合政府,就有好幾個考慮:

一、跟哪家的政治理念較為接近?

二、跟哪家組成聯盟的代價較低?收益較高?

三、你我之間有沒有無法解決的矛盾或「仇恨」?等等。

假設你是A,你拉攏了最小的D,兩家合起來,組成聯合政府。

那麼,肯定要跟D有利益交換啊,否則D憑什麼跟你,不跟B?

通常,A得讓出一定比例的政府職位。A+D一共55個席位,A有45個,占比是81%,換句話說,A很可能得向D讓出20%的部長職位,這樣的話,D才會願意接受。而且,讓出哪些部長職務,肯定也得艱辛談判。

當然,如果你是B,你肯定出盡全力說服C、D加盟,因為這是你上台的唯一機會。從C、D的角度看來,跟B結盟,獲得的利益會比跟A大,因為B更需要自己。

在新加坡,至今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但是在很多外國,這種情況很常見。別的不說,馬來西亞執政的就是以安華為首相的聯盟政府。

(圖源:希望聯盟臉書)

政府、國會的組成

有人問,新加坡剛剛解散了國會,既然總理和部長必須在國會議員當中產生,那麼,政府呢?難道也解散了嗎?

政府沒有解散。但是,由於國會已經解散,就由上一屆政府自動形成「看守政府」,在選出新一屆國會、新總理組成新一屆內閣和政府之前,由看守政府履行政府職務。

我們來看看,5月3日投票日之後會發生什麼。

首先,5月3日將在晚上8pm關閉投票站。之後,選票箱會運往各個計票站,開始計票,由候選人和他們委託的人員進行監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計票無誤之後,由選舉官宣布勝選者。一般來說,單選區的選舉成績在當晚就陸續揭曉,至於集選區,由於選票多得多,一般得到午夜才開始出計票結果。

如果票數很接近的,候選人可以要求重新計票。那時間就更長了。

到所有計票結果都公布之後,參選政黨的一把手都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答謝選民,回答記者詢問。

第二天,5月4日早晨,一般會有答謝選民的小範圍遊行,勝選者要答謝選民,敗選的同樣也要答謝。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就等執政黨一把手組織新內閣了。一般來說,兩三周內,新一屆的總理就會宣布新內閣名單。

(新加坡國會開會,2020年。圖源:國會臉書)

新加坡、美國制度差異

我們用個圖表來簡單看看新加坡、美國選舉制度的差異:

ABC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新加坡眼、臉書丨圖源


相关文章

  • 女子在地鐵站被摸屁股 猛追大喊求助勇擒色狼
  • 美國發動世界貿易戰誰將最後站在台上? 跟李顯龍上一課吧!
  • 防長黃永宏宣布引退 不參加來屆大選
  • 26歲新加坡男騎摩托游泰國,疑雨天路滑失控翻車撞上貨車命喪公路。
  • 新加坡現裸男持刀傷人,赤身奔跑還四處搞破壞!
  • 天琴座流星雨即將浪漫來襲!新加坡這些地方可看到
  • 全球創新70%在亞洲!新加坡副總理從中關村發展談新中合作
  • 當AI邂逅星辰!中國教授這幅神作,讓新加坡總統直呼驚艷
  • 人民黨宣布競選政綱 謝鏡豐將領軍碧山 大巴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