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旗、华文报、华社和中国,几大要素齐集,其中一个环节若出了差错,很难不掀起波澜。
马国华文报《星洲日报》近日就因此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缘该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5日官访马国当天,在刊登的头版中搞错了马国国旗。
在封面配图中,象征友谊之船上的马国国旗,缺了象征回教的新月。
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诸多马国政治人物和意见领袖要求严惩,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也发文谴责,强调国旗是国家主权和国族认同的象征。
“这会激起人民的敏感情绪,是不可接受的错误。”
马国当局对此展开调查,《星洲日报》的总编辑陈汉光和负责配图设计的副编辑主任蔡淑姗被警方传召录供。
《星洲日报》今日(17日)也宣布,基于问责原则,对陈汉光及蔡淑姗采取停职处分。
但事件持续发酵,已非单纯一句媒体审核机制出错,便能轻轻放下。
《星洲日报》在发现错误后,刊登道歉启事,并修正电子版版本,但已经印发的纸版报纸则只能“将错就错”。(星洲日报)持平而论,除了来自非华族社群的批评,马国不少华裔网民也对《星洲日报》的失误作出谴责。
只不过,作为马国华文第一大报,《星洲日报》无疑把马国华社推到了更尴尬的处境。封面配图的马国国旗摆了乌龙,中国五星红旗却正确无误,恐怕更让华社坐实“爱中国更甚于爱马来西亚”的猜忌。
近年来,马国种族与宗教保守主义有变本加厉的迹象,由于一些争议,马国华社持续遭受“不够爱国”的指控。
例如在中马两国的南中国海领土争议中,部分华裔网民支持中国主权立场的言论,就被大量翻译成马来语转贴至马来社群,激起千层浪。
去年,马国一些华团活动也因在公开场合挥舞中国国旗,引发马来社群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旗失误,在习近平抵达马国的前一天,马国前首相阿都拉过世,但隔天《星洲日报》却将封面聚焦于习近平访马,阿都拉逝世的消息,仅在右下一个小角落作出预告。
这更进一步让人质疑,对华文报而言,前首相逝世的新闻,是否还不如外国(中国)领导人到访来得重要?
叠加下来,《星洲日报》作为华社的门面,其错失无可避免被放大,亦牵连整个华社,尽管不少马国华裔民众对《星洲日报》搞错国旗也大力挞伐。
马国前首相阿都拉逝世的消息被习近平访马新闻“挤到”右下的一个小角落。(星洲日报)首先是份马国报章长期以来,在马国不平衡的种族政策下,马国华人有种身为“二等公民”的哀怨,在当地生活,也对一些种族右翼分子“Balik Cina”(马来语中“滚回中国”的意思)的叫嚣习以为常。
这种长久的心理不平衡,使部分马国华人将改变族群命运的希望投射到中国,希望借由中国崛起,能改变华社的处境。
但过程中,却因过度亲中,没有拿捏好“哪里才是祖国”的尺度,却又反过来加深了马国其他社群对华社“不够爱国”的刻板印象。
此次《星洲日报》搞错国旗,不幸的,又是另一起华社禁不起考验,坐实外界猜忌的争议事件。
身正不怕影子斜,欲堵住悠悠之口,就该尽可能避免任何外界可能对其国家忠诚度产生质疑的争议。
偏偏《星洲日报》在中国领导人到访之际,搞错自己国家的国旗,显然对华社扳正身子并无助益。
习近平(左)官访马国,但当地华文报的一项疏失,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这场外交大戏的焦点。右侧为马国首相安华。(路透社)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去年针对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一段发言,也许值得《星洲日报》借鉴:
“所有的国民,都应该以新加坡的利益为首要考量。虽然新加坡华人跟其他各地的华人属于同个种族,一些华人也觉得大家都是龙的传人,不过我们必须牢记,自己首先是新加坡人。”
华团、华校和华文报被称为马国华社的三大支柱,作为华社重要门面,《星洲日报》更该谨小慎微,不能忘记,自己首先是一份马国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