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華文報《星洲日報》近日就因此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緣該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5日官訪馬國當天,在刊登的頭版中搞錯了馬國國旗。
在封面配圖中,象徵友誼之船上的馬國國旗,缺了象徵回教的新月。
事件引發軒然大波,諸多馬國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要求嚴懲,國家元首蘇丹依布拉欣也發文譴責,強調國旗是國家主權和國族認同的象徵。
「這會激起人民的敏感情緒,是不可接受的錯誤。」
馬國當局對此展開調查,《星洲日報》的總編輯陳漢光和負責配圖設計的副編輯主任蔡淑姍被警方傳召錄供。
《星洲日報》今日(17日)也宣布,基於問責原則,對陳漢光及蔡淑姍採取停職處分。
但事件持續發酵,已非單純一句媒體審核機制出錯,便能輕輕放下。
只不過,作為馬國華文第一大報,《星洲日報》無疑把馬國華社推到了更尷尬的處境。封面配圖的馬國國旗擺了烏龍,中國五星紅旗卻正確無誤,恐怕更讓華社坐實「愛中國更甚於愛馬來西亞」的猜忌。
近年來,馬國種族與宗教保守主義有變本加厲的跡象,由於一些爭議,馬國華社持續遭受「不夠愛國」的指控。
例如在中馬兩國的南中國海領土爭議中,部分華裔網民支持中國主權立場的言論,就被大量翻譯成馬來語轉貼至馬來社群,激起千層浪。
去年,馬國一些華團活動也因在公開場合揮舞中國國旗,引發馬來社群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國旗失誤,在習近平抵達馬國的前一天,馬國前首相阿都拉過世,但隔天《星洲日報》卻將封面聚焦於習近平訪馬,阿都拉逝世的消息,僅在右下一個小角落作出預告。
這更進一步讓人質疑,對華文報而言,前首相逝世的新聞,是否還不如外國(中國)領導人到訪來得重要?
疊加下來,《星洲日報》作為華社的門面,其錯失無可避免被放大,亦牽連整個華社,儘管不少馬國華裔民眾對《星洲日報》搞錯國旗也大力撻伐。
這種長久的心理不平衡,使部分馬國華人將改變族群命運的希望投射到中國,希望藉由中國崛起,能改變華社的處境。
但過程中,卻因過度親中,沒有拿捏好「哪裡才是祖國」的尺度,卻又反過來加深了馬國其他社群對華社「不夠愛國」的刻板印象。
此次《星洲日報》搞錯國旗,不幸的,又是另一起華社禁不起考驗,坐實外界猜忌的爭議事件。
身正不怕影子斜,欲堵住悠悠之口,就該儘可能避免任何外界可能對其國家忠誠度產生質疑的爭議。
偏偏《星洲日報》在中國領導人到訪之際,搞錯自己國家的國旗,顯然對華社扳正身子並無助益。
「所有的國民,都應該以新加坡的利益為首要考量。雖然新加坡華人跟其他各地的華人屬於同個種族,一些華人也覺得大家都是龍的傳人,不過我們必須牢記,自己首先是新加坡人。」
華團、華校和華文報被稱為馬國華社的三大支柱,作為華社重要門面,《星洲日報》更該謹小慎微,不能忘記,自己首先是一份馬國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