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業潮與房貸壓力雙重夾擊,新加坡再次展現"民生托底"的決心。
4月15日,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與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聯合宣布,正式啟動"屋主就業援助計劃"(HJS),通過"就業幫扶+財務援助"雙軌機制,為失業群體築起房貸安全網。
這項計劃不僅體現新加坡社會保障體系的精細化升級,更傳遞出"不讓任何家庭因失業失去家園"的政策溫度。
一、HDB和WDA聯手
破解"失業-斷供"死循環
新加坡建屋局(HDB)此次聯合勞動力發展局(WDA)與全國職工總會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e2i),構建起"三位一體"的援助體系。
具體運作機制堪稱"精準施策":
1、精準定位
通過公積金繳交記錄、組屋貸款數據等政府資料庫,精準識別出因失業導致房貸拖欠的高風險家庭。
2、就業特快通道
勞動力發展局的"職業聯繫站"與職總e2i的求職中心設立專屬服務窗口,配備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職業導師團隊。
為失業屋主提供簡歷優化、面試技巧培訓、行業轉型指導等"一條龍"服務,重點推介物流、科技、醫療健康等高增長行業的崗位。
3、動態監測
職業導師每月跟進求職進展,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培訓計劃,確保求職者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圖/李智陞部長,來源於聯合早報
二、嚴格限定與彈性空間並存
新計劃並非"全民福利",而是精準滴灌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
申請短期財務援助金的條件:
21歲及以上者*,且過去12個月平均每月總收入不超過5000新元**;
過去12個月內,曾在新加坡受僱至少6個月;
非自願失業,例如公司歇業或裁員;因疾病、受傷或意外而被終止僱傭者;
居住於年值不超過3萬1000新元的新加坡房產。
註:*公民可從4月中起申請,永久居民可從2026年首季起申請;**包括繳納公積金前的花紅、津貼和加班費。
圖/來源於勞動發展局,聯合早報
三、從"輸血"到"造血"的進階方案
新計劃突破傳統失業救濟模式,創新推出"就業激勵+財務緩衝"的雙重保障機制:
1、積分制現金援助
首三月:每月完成10個求職積分(如參加技能培訓得3分,面試2次得5分);
後續三月:每月完成5個積分;
達標者可獲得階梯式現金補貼,直接用於償還房貸。
圖/來源於勞動發展局,聯合早報
2、四招解決房貸困擾
延期還款:最長可申請6個月分期付款延期;
分期付款重組:將拖欠款項分攤至未來36個月償還;
利息補貼:政府承擔延期期間的部分貸款利息;
罰息豁免:符合條件下可免除逾期罰息。
這種設計既避免"養懶人",又通過正向激勵推動失業者主動重返就業市場。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四、職業導師化身"就業擺渡人"
"被裁員後,我投了50份簡歷都石沉大海,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42歲的物流公司前主管陳先生坦言,直到遇到職業導師葉女士,他的求職軌跡才出現轉折。
葉老師擁有12年職業指導經驗,她揭示失業群體面臨的深層困境:
1、心理衝擊
約60%求職者存在"職場挫敗感",35%出現中度以上焦慮;
2、技能錯位
傳統行業失業者往往缺乏數字經濟所需技能;
3、信息鴻溝
不熟悉新興崗位招聘渠道和評估標準。
為此,職業導師團隊提供"三階輔導法":
心理重建: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恢復求職信心;
技能重塑:定製3-6個月的短訓課程(如數字營銷、雲計算基礎);
人脈對接:利用職總企業網絡推薦隱藏職位。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五、預計惠及1200家庭
釋放三重積極意義
費紹爾部長透露,新計劃首階段將覆蓋約1200戶家庭,若成效顯著將擴大規模。該政策不僅具有現實救助意義,更釋放深遠的社會效應:
1、穩定樓市預期
阻斷"失業-斷供-法拍"的惡性循環鏈;
2、促進勞動力流動
推動傳統行業人員向高增長領域轉型;
3、強化社會安全網
在CPF(公積金)、就業補助等基礎上,補上"再就業促進"的關鍵拼圖。
圖/來源於聯合早報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治理智慧:
新加坡的"屋主就業援助計劃",展現了後疫情時代社會保障政策的進化方向:不是簡單發放救濟金,而是構建"心理支持-技能提升-就業匹配-財務緩衝"的全周期幫扶體系。
這種"官方引導+市場參與+個人努力"的協同模式,既維護了社會公平,又避免了福利依賴,為全球應對失業危機提供了"新加坡方案"。
對於正在經歷失業焦慮的新加坡人,這或許是最溫暖的"政策禮包":
當房貸帳單壓得你喘不過氣時,記得官方正與你並肩作戰。申請動作要快,讓職業導師成為你重返職場的"擺渡人",讓積分援助金成為你渡過難關的"救生圈"。
畢竟,家園的溫度,需要政策與人性的雙重呵護。
註:參考資料來源於新加坡HJS,HDB,e2i,聯合早報,綜合公開新聞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