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 王瑞傑 在北京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英文翻譯整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閣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閣下,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莫高義閣下,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創新者,來自世界各地的各位貴賓,
首先,讓我先用中文講幾句。
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
我很榮幸,受中方邀請,參加今年的中關村論壇。
中關村論壇自2007年創辦以來,彙集了科學、技術和商業領域最傑出的人才,以 「創新與發展 」為永久主題,促進了全球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
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新加坡在推動科研和技術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藉此,能激發更多的新中雙邊,還有區域性的多邊合作,共同推動科學和創新技術,為我們的人民謀福祉。
接下來,讓我以英語發言。
古往今來、 科學、技術和創新推動了文明的進步。
起源於印度、中國和中東的 「零 」概念,是高等數學和物理學的基礎,這些基礎進而失去了我們今天的數字經濟。
古代希臘、印度、中國和埃及的文明都使用了齒輪,例如中國古代的水鍾。如今,齒輪已成為機械工程、機器人技術甚至太空探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被西歐和伊斯蘭世界所採用。它促成了貿易和全球化,改善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
因此,「零」、「齒輪 」和 「指南針 」這些發明的首字母——Zero,Gears和Compass,也是中關村(ZGC)的首字母縮寫。事實上,中國的四大發明,即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今天仍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
今天,創新仍在全球範圍內持續進行。事實上,探索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
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和核能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類具有創造的本能,我們應該利用這種本能來改善我們各國人民的生活。
我很高興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都在為推動科學發現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亞洲占全球智慧財產權(IP)申請量的70%,中國、日本和韓國位居世界前五位!
事實上,尊重智慧財產權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很高興看到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先生也在場。
以創造和創新,應對共同的社會挑戰
現在,雖然我們的創造本能和創新驅動力很強,但全球面臨的挑戰也非常複雜。人口老齡化、流行病和氣候變化只是其中幾個例子。
而且,這些挑戰不分國界。我想大家都還記得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的一句常用語: 在每個人都安全之前,沒有人是安全的。
我們絕不能忘記我們是多麼相互關聯。因此,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分享我們的思想、資源和專業知識,利用創新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很高興中關村這麼多年來聚集了眾多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研究機構和企業領導者,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將人工智慧與精準醫療相結合,開發出新的疫苗和療法?
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人類大腦,幫助我們的學生和工人為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時代做好準備?我認為,人工智慧時代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所需要的人類技能和能力,從而能夠利用人工智慧增強人類的能力,而不必擔心被人工智慧取代。
或者,我們如何開發新的能源,以便我們能夠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性挑戰,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
現在,新加坡力圖通過連接全球最優秀的人才來推進這些目標,從而為這一全球努力做出貢獻。
由我擔任主席的國立研究基金會(NRF)建立了卓越研究與科技企業學園(CREATE)。現在,這個卓越研究與科技企業學園(CREATE)將全球頂級大學,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聚集在一起共同開展合作。
我們還發起了一系列 「大挑戰」(Grand Challenges),將研發應用於解決主要的社會挑戰。
去年,我們發起了 「去碳化大挑戰」。這有助於匯聚全球最優秀的研究人員,幫助我們實現綠色增長。
我們的下一個 「大挑戰 」(Grand Challenges)將促進健康長壽。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活得更長,老齡化速度非常之快。今天,五分之一的新加坡年齡在65歲或以上。中國的這一比例與新加坡相近,為 15.6%,但中國的問題規模更大,老齡人口達2.2億!
亞洲和歐洲的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和德國,也面臨類似的挑戰。
隨著我們人口的老齡化,未來幾年我們必須為經濟、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做好準備。
因此,我們邀請所有有良好想法的人與我們共同參與這些重大挑戰!
創新生態系統,加速影響力
雖然研究很重要,但將科學洞察轉化為現實世界的應用,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例如,指南針是在漢朝發明的。
但直到宋朝,指南針才廣泛用於航海。
然而,面對老齡化和氣候變化等緊迫問題,我們必須迅速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實際影響。
像中關村這樣的強大創新生態系統,能夠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同樣在發展我們的創新生態系統。我們的公共研究人員與企業緊密合作,通過20個企業實驗室和10個創新中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專業化基礎設施幫助我們的科學家將研究商業化,包括國家半導體技術轉化創新中心(NSTIC)和核酸藥物開發計劃(NATi)。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新加坡擁有超過4500家科技初創企業,500家風險投資公司,和220家孵化器與加速器,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業社區。
新加坡科技創新周(SWITCH)匯聚了全球創新者,包括初創企業、企業和風險投資公司,共同推動創新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年輕才俊,與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和千禧年科技獎得主一起,探討科學如何造福社會。
此外,我們還擁有全球創新聯盟網絡(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 Network ),連接新加坡和全球24個城市的企業,包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蘇州的全球創新節點,以及印尼、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的節點。
總結
早些時候,尹力書記提到,北京在中國的科學人才和發展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確實,全球有許多重要的創新節點,論壇的主題——如何將全球社區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動創新——是非常恰當的。
因此,我期待新加坡、北京和中關村的緊密合作。我期待新加坡和所有有意通過科學和技術解決人類面臨的挑戰的國家,與我們共同努力。最後,我要祝願今年中關村論壇的所有領導人和與會者在未來取得成功,並感謝中關村論壇組織此次活動,並邀請我在此發言。
非常感謝!
CF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國會丨來源
新加坡國會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