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資源的激烈角逐中,新加坡以其卓越的教育質量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吸引著無數國際家庭的目光。對於外籍家庭而言,讓孩子順利進入新加坡政府小學接受優質教育,是許多家長夢寐以求的事情。而 「小一直入」 政策,便是外籍學生踏入新加坡公立教育系統的關鍵途徑。
2025 年,新加坡 「小一直入」 政策迎來了一些重要調整。
什麼是「小一直入」?
對於外籍學生來說,新加坡政府中小學一般無法直接申請,除了小學一年級。小學一年級入學是唯一不需要考試、只需要遞交申請材料就能進政府小學的機會,俗稱「小一直入」。
一旦申請成功,就意味著孩子可以直接入學政府學校,否則,就要付出額外的精力參加新加坡政府中小學國際學生統一入學考試,也就是AEIS考試。
政策調整核心內容解析
由於公民與永久居民(PR)家庭優先占據學額,國際學生實際錄取率長期低於18%。
2025年新加坡教育部針對外籍學生入學政策進行三項關鍵調整:
01 永久居民(PR)學額限制範圍縮減
新加坡全島限制 PR 學生比例的學校數量大幅減少。從 2024 年的 10 所銳減至 2025 年的 3 所,僅保留了武吉知馬小學、康達小學與奧匹拉小學。
以康達小學為例,由於其周邊 PR 居民占比高達 37%,在此次調整中首次被納入限制名單。這一舉措使得 PR 家庭在選擇學校時,可選擇的範圍相較於之前增加了 14%。
對於外籍家庭來說,這一變化有利有弊。一方面,PR 家庭選擇增多,可能會使部分原本競爭激烈的非限制學校,競爭程度有所緩解;另一方面,由於 PR 家庭可選擇範圍擴大,在一些熱門學校的競爭中,外籍學生仍面臨較大壓力,整體競爭壓力並未得到顯著緩解。
02 學額數量與分配調整
總學額與外籍學生配額變化:2025 年小一總學額為 4.18 萬個,與 2024 年相比,減少了 512 個。這主要是因為適齡公民兒童數量下降了 3.2%。
與此同時,外籍學生配額同步縮減至 2090 個。不過,由於國際家庭申請數量預計下降 8%,經過綜合測算,外籍學生的實際錄取率有望小幅提升,預計達到 19%。
各階段學額分配:新加坡小一直入採取分階段註冊制度。
階段 1 主要面向公民家庭中兄弟姐妹在同一學校就讀的情況,自動錄取,這部分學額占總數的 12%。
階段 2A 則優先考慮校友子女、校董成員及教職員工子女,占據學額總量的 9%。
階段 2B 預留 20 個名額給完成 40 小時志願服務的家庭或社區領袖,占學額總數的 0.5%。
階段 2C/2CS 主要是公民與 PR 家庭參與抽籤,占據學額總量的 65%。
而外籍學生僅能在第三階段(Phase 3)參與競爭,處於錄取的末段,這就要求外籍家庭必須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03 居住證明審查機制升級
為了確保入學政策的公平公正,新加坡教育部在 2025 年引入了區塊鏈技術,用於驗證住址真實性。這一技術手段能夠有效嚴查虛假租房合同或地址偽造行為。
在 2024 年,就有 23 名外籍申請人因材料造假被取消資格,這一數字相較於 2023 年增加了 55%。
可見,教育部對於材料真實性的審查力度在不斷加大。外籍家庭在準備入學材料時,務必確保居住證明等材料真實有效,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
外籍家庭申請流程詳解
01 意向書提交窗口(2025 年 5 月月底)
這是外籍學生申請的第一步,家長需在教育部官網填寫表格,並上傳學生護照、出生證明及住址證明(如租房合同或水電費帳單)。
這個環節非常關鍵,家長需要提前準備好這些材料,並且確保材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一旦錯過意向書提交時間,孩子將無法參與後續的入學申請。
02 教育部審核與結果通知
教育部收到申請材料後,會進行嚴格審核。審核通過後,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錄取結果。家長在收到結果通知後,需在 5 個工作日內確認註冊。
這就要求家長密切關注自己的電子郵箱,及時查看郵件並做出回應,以免錯過確認時間,導致入學資格喪失。
03
註冊材料現場核驗
家長需攜帶學生護照、移民豁免令(如有)及三個月內的住址證明等原件至指定學校完成驗證。這一步是對申請材料的再次核實,確保材料與原件一致。
家長在前往學校核驗材料時,要仔細檢查所帶材料是否齊全,避免因材料缺失而影響孩子的入學。
區域選擇策略與數據支撐
01 不同區域學校分布與錄取率分析
郵區 9(武吉知馬)、10(烏節路)與 11(紐頓):是新加坡知名學府的聚集地,南洋小學等眾多優質學校坐落於此。然而,這裡的競爭也異常激烈,2024 年外籍學生錄取率僅為 6%。
對於外籍家庭來說,如果沒有特殊優勢,在這些區域申請入學的難度較大。
北部榜鵝與盛港片區:共有 18 所政府小學,外籍學生平均錄取率達 14%。
相較於郵區 9、10、11,這裡的競爭相對沒那麼激烈,且學校資源較為豐富,是外籍家庭可以重點考慮的區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北部義順與三巴旺片區:該片區學額充足,2024 年外籍學生錄取率高達 21%。
對於希望孩子能夠順利入學的外籍家庭來說,可以優先考慮這些錄取率較高的區域,增加孩子入學的機會。
02 住址與學校距離對錄取的影響
新加坡秉持 「就近入學」 原則,在小一註冊的各個階段,公民按 1 公里、1 - 2 公里、2 公里外的順序優先錄取,PR 與外籍學生也遵循同樣的順序。
以淡濱尼區域為例,2024 年居住在 1 公里內的外籍家庭錄取率為 18%,而 2 公里外家庭錄取率降至 9%。
這清晰地表明,住址與學校的距離對外籍學生的錄取有著重要影響。外籍家庭應儘量選擇距離心儀學校較近的地方,以提高孩子的錄取機率。
實戰準備攻略
01 材料準備與系統操作
SingPass 帳戶激活:2025 年註冊系統強制要求使用 SingPass 登錄,家長務必提前 30 天完成實名認證。
在 2024 年,因帳戶問題導致申請失敗的外籍家庭比例占總數的 9%。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家長應儘早關注 SingPass 帳戶的註冊與認證事宜,確保在申請時能夠順利登錄系統。
住址證明真實性:鑒於教育部對住址證明審查力度的加大,家長務必確保提供的租房合同、水電費帳單等住址證明真實有效。
任何虛假材料都可能導致申請被拒,甚至影響孩子未來的入學申請。
02 備選教育方案規劃
國際學校:2025 年新加坡國際學校平均學費為 3.8 萬新幣/年。
國際學校通常提供國際化的教育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視野,部分學校提供政府課程銜接班(如 IB - PYP)。
對於一些經濟條件允許且希望孩子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家庭來說,國際學校是一個不錯的備選方案。
私立學校:學費約為 1.2 萬新幣/年。但學生需通過 AEIS 考試方可轉入政府學校。
如果孩子在 「小一直入」 申請中未能成功,家長可以考慮讓孩子先進入這類學校學習,提升孩子的學業水平,為後續通過 AEIS 考試轉入政府學校做好準備。
2025 年新加坡 「小一直入」 政策的調整,既帶來了挑戰,也蘊含著機遇。外籍家庭需要深入了解政策變化,以數據為依託,精準定位學區、提前規劃身份,嚴守材料真實性底線,並制定合理的備選教育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場入學競爭中,為孩子爭取到寶貴的入學機會,開啟孩子在新加坡的優質教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