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资源的激烈角逐中,新加坡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吸引著无数国际家庭的目光。对于外籍家庭而言,让孩子顺利进入新加坡政府小学接受优质教育,是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而 “小一直入” 政策,便是外籍学生踏入新加坡公立教育系统的关键途径。
2025 年,新加坡 “小一直入” 政策迎来了一些重要调整。
什么是“小一直入”?
对于外籍学生来说,新加坡政府中小学一般无法直接申请,除了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入学是唯一不需要考试、只需要递交申请材料就能进政府小学的机会,俗称“小一直入”。
一旦申请成功,就意味着孩子可以直接入学政府学校,否则,就要付出额外的精力参加新加坡政府中小学国际学生统一入学考试,也就是AEIS考试。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解析
由于公民与永久居民(PR)家庭优先占据学额,国际学生实际录取率长期低于18%。
2025年新加坡教育部针对外籍学生入学政策进行三项关键调整:
01 永久居民(PR)学额限制范围缩减
新加坡全岛限制 PR 学生比例的学校数量大幅减少。从 2024 年的 10 所锐减至 2025 年的 3 所,仅保留了武吉知马小学、康达小学与奥匹拉小学。
以康达小学为例,由于其周边 PR 居民占比高达 37%,在此次调整中首次被纳入限制名单。这一举措使得 PR 家庭在选择学校时,可选择的范围相较于之前增加了 14%。
对于外籍家庭来说,这一变化有利有弊。一方面,PR 家庭选择增多,可能会使部分原本竞争激烈的非限制学校,竞争程度有所缓解;另一方面,由于 PR 家庭可选择范围扩大,在一些热门学校的竞争中,外籍学生仍面临较大压力,整体竞争压力并未得到显著缓解。
02 学额数量与分配调整
总学额与外籍学生配额变化:2025 年小一总学额为 4.18 万个,与 2024 年相比,减少了 512 个。这主要是因为适龄公民儿童数量下降了 3.2%。
与此同时,外籍学生配额同步缩减至 2090 个。不过,由于国际家庭申请数量预计下降 8%,经过综合测算,外籍学生的实际录取率有望小幅提升,预计达到 19%。
各阶段学额分配:新加坡小一直入采取分阶段注册制度。
阶段 1 主要面向公民家庭中兄弟姐妹在同一学校就读的情况,自动录取,这部分学额占总数的 12%。
阶段 2A 则优先考虑校友子女、校董成员及教职员工子女,占据学额总量的 9%。
阶段 2B 预留 20 个名额给完成 40 小时志愿服务的家庭或社区领袖,占学额总数的 0.5%。
阶段 2C/2CS 主要是公民与 PR 家庭参与抽签,占据学额总量的 65%。
而外籍学生仅能在第三阶段(Phase 3)参与竞争,处于录取的末段,这就要求外籍家庭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03 居住证明审查机制升级
为了确保入学政策的公平公正,新加坡教育部在 2025 年引入了区块链技术,用于验证住址真实性。这一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严查虚假租房合同或地址伪造行为。
在 2024 年,就有 23 名外籍申请人因材料造假被取消资格,这一数字相较于 2023 年增加了 55%。
可见,教育部对于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力度在不断加大。外籍家庭在准备入学材料时,务必确保居住证明等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外籍家庭申请流程详解
01 意向书提交窗口(2025 年 5 月月底)
这是外籍学生申请的第一步,家长需在教育部官网填写表格,并上传学生护照、出生证明及住址证明(如租房合同或水电费账单)。
这个环节非常关键,家长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些材料,并且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一旦错过意向书提交时间,孩子将无法参与后续的入学申请。
02 教育部审核与结果通知
教育部收到申请材料后,会进行严格审核。审核通过后,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录取结果。家长在收到结果通知后,需在 5 个工作日内确认注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