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現金補助:新加坡社會支持模式的新探索

9小时前

新加坡社會長期秉持精英主義和自力更生的價值觀,公共福利體系中的有條件援助一直是其顯著特徵。然而,近年來一些創新社會援助項目的成果表明,新加坡開始突破現狀,積極探索新的社會支持模式。

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新加坡非政府組織AWWA(原稱「亞洲婦女福利協會」)試行了「家庭賦能計劃」(Family Empowerment Programme, FEP)。該計劃採用「無條件」現金補助形式,與政府政策和社會服務中常見的有條件財政支持模式截然不同。具體而言,該計劃為75個低收入家庭提供了每月300至550新元的現金補貼,補貼金額依家庭人數而異,總共持續18個月,受助家庭可自主決定如何使用這筆資金。為評估該計劃的影響,AWWA還開展了相關研究,並於2024年發布了調研報告。

現在,為進一步探討該項目的成果、優勢和挑戰,以及無條件支持是否能為減貧和收入保障提供長期的解決方案,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NUS LKYSPP) 社會包容項目 (Social Inclusion Project, SIP) 組織了一場公開小組討論。此次討論由南洋理工大學教務長講席教授(社會學)兼社會不平等研究中心主任張優遠 (Teo You Yenn) 副教授主持。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AWWA的影響與評估負責人Prassanna Raman博士、全欣社會服務 (Allkin) 戰略與轉型部門主管Ng Bee Leng以及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個案研究組、社會包容項目高級研究員兼主任黃國和 (Ng Kok Hoe) 博士。

創新的社會補助模式

「家庭賦能計劃」的實地調研涉及兩組家庭:一組是接受現金補助的75個家庭(實驗組)和未接受現金補助的95個家庭(對照組)。研究團隊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調查,評估現金補助對兩組家庭生活的影響差異。

Raman博士介紹,該計劃秉持「尊重受助者的能動性和自主權,承認他們是自己生活的專家」這一理念,旨在從根本上為受助者提供幫助。

這種無條件援助方式與新加坡現有的有條件計劃(如就業入息補助計劃)有著本質區別。此前計劃中,受助者必須有工作才能獲得補助,且補助金額的60%會存入中央公積金 (Central Provident Fund, CPF) 帳戶,只有達到最低提取年齡才能使用。

「家庭賦能計劃」成效顯著

「家庭賦能計劃」試點成效顯著,受助者生活的多個維度均得到明顯改善。Raman博士分享了AWWA的調研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定性發現是:「在試驗開始六個月後,實驗組的心理健康狀態就有了明顯改善。」

許多參與者表示,現金補助減輕了他們的焦慮,讓他們能夠將精力從眼前需求中解放出來,專注於長期規劃。調研還觀察到的一個關鍵的行為變化,那就是受助者的就醫意願大大增強。此前,不少人因經濟拮据而推遲或避免就醫,如今實驗組的參與者表示會積極為自己和家人尋求醫療服務,這種轉變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Raman博士指出,在試點過程中,參與者的壓力水平大幅降低,他們普遍感嘆「現在終於能夠鬆一口氣了」。在試驗進行到第18個月時,實驗組中60%的人在心理評估中被判定為狀態良好,而對照組這一比例僅為36%。

除了改善心理健康情況,「家庭賦能計劃」也對就業產生了積極影響。現金補助為家庭提供了急需的「心理帶寬」,使他們有能力去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報告顯示,這些工作在質量(技能匹配度、自主性和任務自由裁量權、培訓/學習/結構化晉升機會)、福利(如公積金繳納、年假規定等)和安全性(更多永久合同而非臨時合同或零工)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更高質量的工作也有助於提高長期員工在穩定、有保障職位上的留任率。

此外,調研還發現,女性尤其受益於「家庭賦能計劃」,因為她們通常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補貼為她們提供了一些獨立決策的機會,減少了對他們人經濟支持的依賴。

參與者「Angie」就是一個例子,她表示這種新補助方法增強了她管理財務的信心和經濟獨立性,進而改善了她的人際關係。

總體而言,無條件補助計劃的主要優勢在於它賦予受助者更多的自主權,從而增加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

Ng Bee Leng也認同「家庭賦能計劃」賦予了參與者尊嚴、控制權和自主權,並重申:「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專家,而這個計劃正是以認可家庭和父母的自主權,以及充分考慮他們所處環境多樣性的方式,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其他補貼形式的「起跑道」

「家庭賦能計劃」被定位為一項過渡措施,家庭在享受其他有條件補助時,也能藉助該計劃獲得穩定支持,從而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討論中,黃國和博士指出,除了上述優勢外,「家庭賦能計劃」還挑戰了「有工作總比失業好」這種傳統觀念。他認為:「社會援助不足可能會造成一批人群被迫接受短期、低薪工作,並陷入經濟不穩定的循環中。如果人們有足夠的資源來度過難關,不必一有工作機會就急於接受,他們就更有可能找到一份穩定且薪資體面的工作,從而獲得長期保障。

長期賦能的意義

「家庭賦能計劃」為政策制定者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包容的社會提供了進步的範例。這首先要打破對低收入家庭如何使用財政援助服務的錯誤假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鑒於「家庭賦能計劃」的成功,淡馬錫信託基金會 (Temasek Trust) 將給予支持,助力其啟動下一階段的計劃——「家庭賦能計劃2」。第二階段計劃將優化補助資格標準、目標群體、現金補助金額及持續時間等關鍵要素,為家庭提供更精準的支持。同時,還將在無條件現金補助基礎上,引入更全面的服務,以應對更深層次的系統性挑戰。這些轉變都是對參與者反饋的回應,他們表示在照護、慢性健康管理、特殊教育、輔導、育兒及同伴聯繫等方面需要更多支持。

總而言之,「家庭賦能計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有效解決不平等、社會分化及公民身份概念演變等問題。而與此同時,確保項目管理者及其團隊獲得充足的資源支持,也是政策制定者需關注的核心問題。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

作者:Global-Is-Asian Staff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相关文章

  • 「我要一輩子養你!」新加坡男子因為這句話,每月需給前妻6000新!
  • 今年!新加坡新增7條直飛航線!中國、韓國、印尼、越南等地都有
  • 人在海外度假還能投票嗎?新加坡不投會被罰款?一篇說清!
  • 新加坡超便宜的10款預製菜!每月省下一半伙食費!還有誰不知道?
  • 新加坡人均旅遊達人?這11個「冷門」目的地,最快2小時抵達~
  • 迪士尼冒險號驚艷下水!新加坡首航在即,共赴海上童話之約……
  • 新加坡華人美食:籍貫交融中的文化新生(下)
  • 從咖喱角到沙爹 :華族文化如何「調味」多元融合?(上)
  • NUS美食大揭秘:校園食堂、特色餐廳與休閒小吃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