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12小时前     静姝     6674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

"调味"多元融合?

一张餐桌上的“新加坡精神名片”

-小贩中心

走进任何一间小贩中心,你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马来阿姨的椰浆饭隔壁是华人阿伯的海南鸡饭,印度大叔的拉茶对面坐着各族食客。

没有隔间,没有界限,有的只是此起彼伏的“安哥,加辣!”和共用酱油瓶的默契。这里不仅是美食熔炉,更是华族“和而不同”哲学的最佳实践——不同,所以丰富;包容,所以长久。

今天,就让我们从几道经典美食出发,品一品华族文化如何为新加坡的多元融合“掌勺”

Part 01

咖喱角

一枚小点心的“混血基因”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咬开酥脆的外皮

浓郁的咖喱香扑面而来

——这道国民小吃拥有独特的身世。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康沃尔馅饼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肉馅卷饼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萨摩萨饼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咖喱角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它的前身可能是英国的康沃尔馅饼、葡萄牙的肉馅卷饼,或是印度的萨摩萨饼。早期的新加坡,葡萄牙商人和水手、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及印度移民都把他们的美食带到了新加坡。华人厨师的一双巧手,为它们注入了南洋灵魂:用咖喱鸡、马铃薯和鸡蛋替代传统馅料,再借鉴马来小吃Epok-Epok的油炸工艺。一枚小小的咖喱角,竟串联起欧亚三大陆的风味,更成为华人“就地取材、兼容并蓄”的美食智慧缩影。

Part 02

叻沙

一碗浓汤里的“娘惹情书”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若说新加坡有哪道美食

能让华人味蕾与马来香料“联姻”

非叻沙莫属。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叻沙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它的诞生,源自早期华人与马来人通婚形成的娘惹文化。华人主妇将家乡的米粉、椰浆带入厨房,又巧妙调和峇拉煎马来虾酱、香茅和辣椒干等本地食材。一勺浓汤入喉,既有华人对“汤水滋润”的执著,又藏着马来料理的浓烈与奔放。而新加坡独有的叻沙,更用虾汤与米粉打造出绵密口感,让这碗“文化鸳鸯锅”成了多元社会的味觉图腾。

Part 03

咖椰吐司与南洋咖啡

殖民记忆里的“南洋改造”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咖椰吐司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早期许多海南人

在土生华人家庭里打工。

由于没有果酱,

人们便就地取材,

利用椰浆、鸡蛋、

糖与班兰叶制成咖椰

咖椰吐司与南洋咖啡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搭配一杯南洋咖啡和半生熟蛋,这道“中西合璧”的早餐,既保留了英式优雅,又裹着热带的甜润。殖民历史本带着苦涩,但华族文化却像那抹咖椰酱,将异域元素熬成了属于自己的香甜。

注:“南洋”指的是“南方的海洋”,即东南亚地区。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国民早餐,记得前往新邮政中心 (二楼)参观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办,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SG60鼎力支持的《南洋早餐俱乐部》展览,加入我们的南洋早餐俱乐部!

Part 04

沙爹

烤肉串上的“多元交响曲

从咖喱角到沙爹 :华族文化如何“调味”多元融合?(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