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在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晚宴致辭,表示政府正透過一系列措施,增強本地企業技術能力。
顏曉芳、陳傑豪、扎吉哈三位高級政務部長,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主席Nicholas Lee先生,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晚上好!感謝邀請我出席此次新加坡工商協會晚宴。
首先,請允許我向首屆「SGTech影響力獎」得主表示祝賀!
我們今晚的主題是 「科技改變生活」。的確,科技一直是一股變革的力量。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成立於 1982 年,前身是新加坡電腦工業聯合會(SFCI)。當時,世界剛剛進入個人電腦時代。
在一代人的時間裡,第一台 Windows PC、網際網路和移動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從新加坡電腦工業聯合會(SFCI)到新加坡信息通訊協會 (SiTF),再到 2018 年的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這些名稱的變化都反映了這一轉變。
現在,我們正處於新時代的風口浪尖,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生物技術和量子計算等新技術塑造了這個時代。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將通過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網絡安全、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等專業分會重點關注這些領域。
共同加強新加坡的科技生態系統
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現已成為科技行業的領先協會,代表著 1400 多家新加坡本地和外國跨國公司、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
你們在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樑作用,以加強新加坡的科技生態系統。
以資媒局(IMDA)的加快培訓專才計劃(TechSkills Accelerator,簡稱TeSA)為例。我還記得在2016年擔任財政部長的第一份預算案演說中介紹了TeSA。
當時的想法是讓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參與到我們的人才庫建設中來。您當時所領導的新加坡信息通訊協會 (SiTF)和您的團隊在雪莉(Shirley)的帶領下,努力爭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支持。
TeSA 取得了巨大成功,已幫助 19,000 多名當地人找到了技術工作,並對約 300,000 人進行了技能提升和再培訓。
這證明了我們通過共同努力所能產生的影響!
這種生態系統方法至關重要,因為創新有賴於知識和思想的交流。
技術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更快,但我們必須跨部門、跨公司、跨國界合作,才能駕馭這個新時代。
我讚賞新加坡科技工商協會(SGTech)今晚發起的兩項社區建設倡議。
SGTech Whatsapp 社區將提高人們對最新科技趨勢的認識,並提供培訓和建立聯繫的機會。
尼古拉斯(Nicholas)宣布的另一項倡議,即TechConnect Asia平台,將幫助外國科技公司融入我們的本地生態系統,並創造協同效應。
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既加強本地社區,又吸引來自國外的新成員,將有助於我們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祝賀 SGTech!
今晚的主題是 「科技改變生活」,本著這一精神,請允許我重點談談我認為科技可以改變生活的三個領域:
第一,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我們的人民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第二,幫助我們的學生和工人,事實上是每個人,更好地學習,從而享受更長久、更充實的職業生涯。
第三,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保護地球。
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優質崗位
讓我從經濟談起。
尼古拉斯很好地講述了我在你 40 歲生日時向 SGTech 提出的挑戰。
我很高興地聽到,在你 42 歲生日之際,你提交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其中包括科技技能提升節(Tech Skill-up Festival)、生成式人工智慧指導手冊(Gen AI resource guide)和人工智慧商業技能路線圖(AI Business skills roadmap)方面的工作。
SGTech 的計劃與政府的數字經濟工作相輔相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例如,SGTech 的 「中小企業數碼化轉型計劃」(DT-SME)幫助較小的公司找到適合其需求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你們也是數碼企業藍圖(DEB)的合作夥伴之一,與資媒局(IMDA)合作,通過你們的會員網絡為至少 300 名大學、理工學院和工教院(ITE)學徒的就業提供便利。
我感謝 SGTech 和所有會員響應號召,加入新加坡的數碼轉型之旅。
今晚,新加坡科技數碼轉型影響力獎將表彰那些利用科技提高效率和客戶體驗的公司。
這些努力為我們的公司做好準備,迎接數字化和人工智慧驅動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我們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世界數碼競爭力指數(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Index)和亞太地區人工智慧準備程度指數(Asia Pacific AI Readiness Index)中名列前茅,就是最好的證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重要的是,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學習如何利用技術。
在一般業務功能中至少採用了一種數字化解決方案的中小企業比例已從 2020 年的 53% 上升到 2024 年的 84%。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應該是 100%!
在 「攤主樂學數碼計劃」(Hawkers Go Digital)的推動下,超過 11,000 名小販也從中受益。
現在,我們仍處於當前數字化和人工智慧進步浪潮的早期階段,政府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幫助企業採用這些技術。
例如,企業可以通過資媒局(IMDA)的首席科技官數碼諮詢服務(CTO-as-a-service),在生產力解決方案津貼(PSG)等補助金的支持下,採用現成的工具。
1.5 億新元的企業計算能力提升計劃(Enterprise Compute Initiative)也將為更複雜的企業人工智慧用例開發和部署提供支持。
我期待與 SGTech 合作,提高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認識和採用。
由我擔任主席的國立研究基金會(NRF)也將根據我們的 「研究、創新和企業2030」(RIE 2030)計劃,加倍加大對應用人工智慧的投資。我們已經為 「人工智慧科研計劃 」(AI for Science initiative)計劃預留了1.2億新元。
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可用於發現更輕、更強的材料,加速新藥的發現,以及改善空港和海港的人流和物流。
雖然工作仍在進行中,但我鼓勵 SGTech 成員和在座各位獻計獻策。
用科技賦能終身學習
我曾說過,我們的企業要為數字和人工智慧時代做好準備。
隨著這種轉變,新工作將取代傳統工作,而傳統工作也將發生變化。常規任務將被自動化取代,甚至需要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任務也將被重塑。
在 LinkedIn 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與人工智慧相關的職位是增長最快的職位之一。
雖然轉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但我們的目標是永恆的。為我們的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資。
因此,我要說的第二點是,我們如何利用技術讓學生和職員為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工作和技能做好準備。
在過去,當你拿到文憑或學位時,學習就停止了,這可以讓你的職業生涯持續幾十年。
但如今,技能的半衰期正在縮短,事實上,由於你們從事的是技術行業,你們技能的半衰期可能更短。我聽說,你的技術技能在兩到五年後就會失去作用。
這意味著繼續學習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將支持所有希望發展新技能的新加坡人,探索科技行業的職業機會。例如我之前談到的TeSA,在人才需求旺盛的領域提供培訓,如軟體工程、雲計算和移動性,以及人工智慧和分析。
此外,資媒局(IMDA)還與新加坡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 Singapore)合作,擴展技能創前程的數字工作場所2.0課程,將人工智慧和生成式內容納入其中。
我們的大學也開展了許多培訓計劃,包括新加坡人工智慧學徒計劃(AI Singapore’s apprenticeships)和新加坡科技大學的人工智慧設計計劃(AI in Design programme)。
我們在學習使用技術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技術更好地學習!
在我最近的韓國之行中,教育部長邀請我去考察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教科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新加坡也在我們的《2030 年教育科技總藍圖》(EdTech Masterplan 2030)中開展了類似的活動。
在職成人也可以從科技輔助學習中受益。例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正被用於培訓我們的醫生、護士、飛行員和其他技術專業人員。
但是,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來推動前沿技術的發展,以改善我們的學習方式。
國立研究基金會(NRF)啟動了一個名為 「人類健康與潛能 」( Human Health and Potential)的工作流。它著眼於優化人一生的健康和學習。
這項研究將加深我們對如何更好地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合作的理解,並幫助我們更好地設計教學和培訓計劃。
新加坡國立大學還成立了人工智慧教育技術中心(AICET)。
因此,我邀請 SGTech 和你們的成員貢獻你們的研究經驗,讓我們的學生和工人能夠更好地學習。
同時,我們也可以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慧來幫助我們的IT專業人員走在人工智慧的前列!
以科技應對全球挑戰
我曾談到,我們可以如何共同努力,讓我們的企業和員工做好準備,迎接數字化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這兩者都很重要。
但是,要真正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的變革潛力,我們必須將其應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等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這樣,你不僅能為人類做出貢獻,還能從全球新市場中獲益。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SGTech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方面一直在取得長足進步。
由Shih Hor和Gavin領導、Amy擔任贊助人的可持續發展指導委員會開展了電子垃圾回收等活動,號召企業支持我們的綠色計劃。
可持續發展指導計劃與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合作,幫助中小企業採用成本效益高的可持續發展測量和減碳措施。
今晚,SGTech 可持續發展影響獎將表彰四位獲獎者。祝賀他們!
老齡化是另一個我認為科技可以有所作為的領域。老齡化是我認為科技可以帶來改變的另一個領域,而且需求巨大。
我剛從北京回來,參加《聯合早報》上線30周年在中國的紀念活動。
到 2030 年,每四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一個是 65 歲或以上的老人。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亞洲許多地區都面臨著類似的趨勢。僅在中國,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就超過了 2.2 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在中關村論壇上,我看到了科技在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照顧老年人方面的飛速發展。例如,通過人工智慧驅動的跌倒檢測系統、可穿戴健康追蹤器和遠程遠程醫療服務。
嵌入式人工智慧和自動機器人技術也能滿足一些護理和陪伴需求,我很高興我們有像2023年科技先鋒獎得主Augmentus這樣的SGTech成員在新加坡進行創新。
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SGTech 智能國家聯合實驗室(SGTech Smart Nation Co-lab)正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大醫學組織和建屋發展局合作,將科技解決方案應用於女皇鎮保健區(Queenstown Health District),以解決老年人的社會隔離問題。
科技不僅能讓我們的老年人過上更充實的生活,也是新加坡科技企業在銀髮經濟中蓬勃發展的機遇。
在中關村論壇上,大家都在說,不要把老齡化當作銀髮海嘯,而是要考慮駕馭銀髮經濟!
結語:成為全球-亞洲科技樞紐
最後,請允許我總結一下。
我完全同意我們今晚的主題 「科技改變生活」。
我已經概述了其中的一些方面:增強我們企業的競爭力,讓我們的員工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以及應對從氣候變化到老齡化等世界上最嚴峻的挑戰。
在數字化、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時代,我相信新加坡人將繼續擁抱變化。
我們要有信心,我們可以把這變成一種力量:擁抱變化 而不是擔心科技取代我們。
加強我們的科技生態系統,走在科技進步的前沿,利用科技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在這個貿易和科技競爭的時代,將新加坡定位為全球—亞洲科技、創新和企業的節點。在這裡,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可靠、可信、中立的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可以匯聚一堂,開發和測試新的解決方案,並將其推廣到新加坡以外的地區,為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服務。
謝謝大家!
Jarison丨編輯
HQ丨編審
總理公署丨來源
總理公署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