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街昔日追憶

9小时前

每次到珍珠巴剎享受美味可口的釀豆腐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老街坊——豆腐街(原名珍珠街上段,Upper Chin Chew Street)。

那是一條歷史悠久、色彩斑斕的街道,曾是文人騷客居住的地方,像新華作家苗秀的作品就是在光線陰暗的豆腐街陋屋裡誕生的,《叻報》的主筆葉季允也住在那裡。同時,那裡也是酒樓、戲園、妓院集中的街道。不過,隨著1929年出現世界經濟大蕭條,豆腐街的繁華景象褪色了,逐漸演變成為廣東三水移民的聚集地,而她們也用粗糙的雙手抹去了花街柳巷的舊名。

豆腐街在哪裡?

豆腐街橫貫橋南路與新橋路之間,夾在海山街(原名克羅士街上段)與松柏街(原名南京街上段)之間,連接福建街上端的一側。

豆腐街的建築非常陳舊,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大約在50年代初期,就發生過塌樓事故壓死了兩婆孫。

唐城坊的大部分建築,就是豆腐街與松柏街的原址。

在1974年以後,這三條街道成為了唐城坊、幾座組屋、福海大廈以及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的所在地。燕閣酒樓停車場以及唐城坊的大部分建築,就是豆腐街與松柏街的原址。

為何叫豆腐街?

從前到豆腐街找親友的外地人,如果按正式街名「珍珠街上段」問路,是很難找到的,必須說豆腐街,當地居民才能理解。

早在滿清末年,清朝的保商局大員邱逢甲南來新加坡宣慰華僑之時,就曾在豆腐街拜訪文人葉季允*時,寫下這首含豆腐街的詩:「萬里飛騰志未乖,海山蒼莽遣吟懷,他年島國傳流寓,詩屋人尋豆腐街。」由此可見百餘年前已有豆腐街這個名字了。(參見《石叻古蹟》書中的《豆腐街昔日繁華今何在》——柯木林著)

究竟這個非正式的街名從何而來呢?豆腐街的老街坊都說:「豆腐街是以製作豆腐而得名的。」在1973年市區重建之前,從街道中央的廣致和醬園一直到與橋南路交界的街口都是菜市場,有好幾個豆腐攤,也有好幾家住戶在屋裡製作豆腐。其中一家叫做豆腐金,就自己製作豆腐在攤位擺賣。她說這是祖傳家業,從她的祖母開始傳給她的母親再傳給她,由此可推算製作豆腐的歷史有多長了。

除了豆腐金之外,還有幾家是自製豆腐自賣的人家,所以豆腐街的俗名的確是名副其實的。

當年的豆腐有白色的軟豆腐和黃色的硬豆腐兩種,一大塊的軟豆腐上面有凸起的一個個方格子,讓小販按顧客的需要來切割。硬豆腐則染上黃色素,浸在一個方形或圓形的鐵通內,顧客要買時才撈上來。後來政府禁止使用色素原料,黃豆腐也因此絕跡。

紅頭巾有不同形狀?

都說「物以類聚」,人也一樣。從前漂洋過海南來的華人,為了互助而聚居在一個小區或一條街道。牛車水一帶的居民多數是廣東人,而豆腐街是廣東三水人聚居的街道,他們同聲同氣,互相照應。

三水男人除了從商之外,勞動隊伍當中多數到機器廠工作,或參加建築隊伍。勤勞的三水婦女則多數到建築工地當女工。

當你看昔日紅頭巾的照片時,你會發現有些是裹方形的,也有一些是裹尖形的,這是她們的職場區別。方形的紅頭巾是在工地上幹活的。尖形紅頭巾則是在香港街一帶的九八行,擔任起卸搬運的工作。

此外,還有一種包裹藍頭巾的勞動婦女,她們不是三水縣人,而是來自廣東省清遠縣的勞動婦女,同樣是干建築或搬運的粗活。

豆腐街的傍晚至晚上,菜市和店鋪都休業了,靠近新橋路(俗稱二馬路)的那一端,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穿著粗布衫褲的婦女。她們是白天工作的紅頭巾,在那裡聆聽工頭的吩咐,也有一些要加入紅頭巾隊伍的婦女到那裡找工作。

紅頭巾的鄉土觀念很重,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不捨得吃穿,每個月按時匯款回鄉下給親人。就算家鄉已沒有父母或兄弟姐妹這樣的至親,也會寄錢給堂兄弟或侄兒等。小時候就常聽人說:「某某表嬸真好,替她的侄兒娶了親。」甚至有些還寄錢給鄉下的丈夫娶小老婆,以便夫家有人傳宗接代。

一群紅頭巾在工地旁,吃著自備的午餐

紅頭巾的生活很清苦,豆腐、豆乾、菜豆、番薯葉和小鹹魚是她們的日常菜。對她們來說,抽一根捲紙紅煙,喝一杯咖啡已經是人生的享受了。

1973年,市區重建,辛勤勞作的三水紅頭巾搬離了豆腐街,再也看不到她們整裝待發的情景了。單身的紅頭巾多數二人一組搬遷到紅山區的一房式組屋,裡面有廁所連同沖涼房。那些有家庭的紅頭巾則多數搬到紅山和女皇鎮的兩房或三房式組屋。

從旅店到殯儀館

豆腐街的白天是另一幅景象。每天清晨可以看到紅頭巾聚集在一起,乘專車前往工地。菜市也開始營業,由於早年很少人家中有冰箱,所以每天都得上菜市買菜。菜市在早市後,會在中午休市兩三小時後再開檔,讓人們放工後買菜回家煮飯。

當年的豆腐街。圖為家庭主婦上菜市買菜,人頭攢動的景象。

豆腐街除了有固定的有牌小販在路邊擺攤之外,還有一些踏腳車而來的流動小販,會在街道中央叫賣雞、鴨、魚、肉、豆腐、豆乾、蔬菜和瓜果。此外,也有裝在桶里的游水海鮮如生魚和鯉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祺生棧後面的小巷是熟食小販的地盤,有豬腸粉、鹹肉粽、雲吞麵、釀豆腐等。當年的小販只是簡單地以木箱為桌,顧客就坐在小矮凳上,很是隨意。

豆腐街的店鋪除了有雜貨店、醬油店、神香店和咖啡店之外,豆腐街與橋南路交界的角頭屋是祺生棧旅店,主要業務是安排旅客回返中國,許多三水人「返唐山」都從祺生棧出發到碼頭上船。

祺生棧是豆腐街最漂亮的房子,是洋灰樓板的五層樓建築物。1924年至1925年間,當時的影業巨子邵仁枚初到新加坡時,也曾住在祺生棧。後來祺生棧的生意式微,便把樓下租給大福藥行。

豆腐街有一間以供奉呂洞賓為主神的廟宇,居民稱它為豆腐街觀音廟,香火旺盛。豆腐街大搬遷後,它搬到了恭錫街,嚴格來說,應該稱為「呂祖廟」。

靠近新橋路那裡有一家多壽殯儀館。它的出殯行列從多壽出發,繞到松柏街,送殯的親友在松柏街登上羅里,送往生者前往廣惠肇碧山亭,這是松柏街居民常見的風景線。

豆腐街還有兩間打銀鋪,它們還提供穿耳孔服務,打銀婆會用姜在顧客的耳垂上摩擦了一陣後,便用銀耳環穿肉而過。這裡還有陶瓷器皿店、油漆店、生草藥店和咖啡店。

龍山咖啡店的右鄰是廣致和醬園,左鄰是一間製作麵條的店鋪。面鋪的人總是在搓麵糰、再用小型機器切麵條,最後把麵條捲成一團團。

擁有150年歷史的宗親會館——廣惠肇李氏書室成立初期也曾在豆腐街26號落戶。總而言之,已經消失的豆腐街曾經是一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氣息,令人回味無窮的街道。

*葉季允作為《叻報》主筆達40年。

《叻報》是新加坡最早出版的中文日報,從1881年至1932年,生存了半個世紀。葉季允除了是報人,也是詩人、金石家和醫藥名家。他退休後住在豆腐街安享晚年。

聽紅頭巾怎麼說……

為什麼是紅色頭巾?

不過是種好兆頭,用來遮日擋雨,還有怕弄髒頭髮。

從前的中國婦女通常一個月才洗頭一次,還得挑黃道吉日才行。

這塊頭巾有多大?

長寬各約1.13米(1.25碼),盤在頭上時還要在布內夾一塊紙皮。

她們的鞋子很特別?

用的是破輪胎,也就是將輪胎切割成腳板的形狀,然後穿上幾個孔,系上幾條布條就成了,後來才改用布鞋。

黑色衣褲為何要上漿?

穿上漿硬的衣褲就不容易被曬痛,有時候衣服內層還會加上一塊紙皮,以「晾乾」背上汗濕的衣服。

每天兩次喝茶時間?

工作時間從上午8點到傍晚5點,遇到趕工要加班。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是喝茶時間。她們通常下午會在工地四處拾些破柴斷木,放工後把一半塞在籃子裡回家燒飯,一半拿到雜物攤去賣。

放工後第一件事是什麼?

爭沖涼房,還有排隊盛水。當時的水源很成問題,水喉的水流細如筷子,有時為了盛水,還會引發打鬥事件。

資料取自1984年4月3日《聯合晚報》,藏在黃泥中的故事——紅頭巾女工生活真相

文│區如柏

圖│新報業媒體提供

(本文首發於《華匯》49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華匯》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欲閱讀更多《華匯》雜誌文章,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成為《華匯》雜誌會員,即可閱讀更多精彩文章。為感謝讀者支持,即日起只要註冊帳號,便可免費閱讀一年宗鄉總會的兩本雜誌。)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大選提名日倒計時:東海岸、榜鵝成"兵家必爭之地"
  • 新加坡大選前瞻:教育革新與經濟調整如何為留學生創造新機遇?
  • 新加坡大選策略對決:執政黨精密布局,反對黨各尋突破之道
  • 可以到雨林探險!一文講清新加坡五大主題園區全攻略
  • 更省錢!新加坡本周10大折扣!家居用品、名牌奢包、自助餐...統統都有~
  • 獲取新加坡永居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 盛港:泥濘鄉道的涅槃
  • 「驚悚!女傭在新加坡欠下4家大耳窿,還把我家拖下水!」
  • Tech.Pass最新續簽攻略:滿足這3點,8周拿到Renew結果,你申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