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街昔日追忆

9小时前     静姝     4108

1973年,市区重建,辛勤劳作的三水红头巾搬离了豆腐街,再也看不到她们整装待发的情景了。单身的红头巾多数二人一组搬迁到红山区的一房式组屋,里面有厕所连同冲凉房。那些有家庭的红头巾则多数搬到红山和女皇镇的两房或三房式组屋。

从旅店到殡仪馆

豆腐街昔日追忆

豆腐街的白天是另一幅景象。每天清晨可以看到红头巾聚集在一起,乘专车前往工地。菜市也开始营业,由于早年很少人家中有冰箱,所以每天都得上菜市买菜。菜市在早市后,会在中午休市两三小时后再开档,让人们放工后买菜回家煮饭。

豆腐街昔日追忆

当年的豆腐街。图为家庭主妇上菜市买菜,人头攒动的景象。

豆腐街除了有固定的有牌小贩在路边摆摊之外,还有一些踏脚车而来的流动小贩,会在街道中央叫卖鸡、鸭、鱼、肉、豆腐、豆干、蔬菜和瓜果。此外,也有装在桶里的游水海鲜如生鱼和鲤鱼。

祺生栈后面的小巷是熟食小贩的地盘,有猪肠粉、咸肉粽、云吞面、酿豆腐等。当年的小贩只是简单地以木箱为桌,顾客就坐在小矮凳上,很是随意。

豆腐街的店铺除了有杂货店、酱油店、神香店和咖啡店之外,豆腐街与桥南路交界的角头屋是祺生栈旅店,主要业务是安排旅客回返中国,许多三水人“返唐山”都从祺生栈出发到码头上船。

祺生栈是豆腐街最漂亮的房子,是洋灰楼板的五层楼建筑物。1924年至1925年间,当时的影业巨子邵仁枚初到新加坡时,也曾住在祺生栈。后来祺生栈的生意式微,便把楼下租给大福药行。

豆腐街有一间以供奉吕洞宾为主神的庙宇,居民称它为豆腐街观音庙,香火旺盛。豆腐街大搬迁后,它搬到了恭锡街,严格来说,应该称为“吕祖庙”。

靠近新桥路那里有一家多寿殡仪馆。它的出殡行列从多寿出发,绕到松柏街,送殡的亲友在松柏街登上罗里,送往生者前往广惠肇碧山亭,这是松柏街居民常见的风景线。

豆腐街还有两间打银铺,它们还提供穿耳孔服务,打银婆会用姜在顾客的耳垂上摩擦了一阵后,便用银耳环穿肉而过。这里还有陶瓷器皿店、油漆店、生草药店和咖啡店。

龙山咖啡店的右邻是广致和酱园,左邻是一间制作面条的店铺。面铺的人总是在搓面团、再用小型机器切面条,最后把面条卷成一团团。

拥有150年历史的宗亲会馆——广惠肇李氏书室成立初期也曾在豆腐街26号落户。总而言之,已经消失的豆腐街曾经是一条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的街道。

*叶季允作为《叻报》主笔达40年。

《叻报》是新加坡最早出版的中文日报,从1881年至1932年,生存了半个世纪。叶季允除了是报人,也是诗人、金石家和医药名家。他退休后住在豆腐街安享晚年。

豆腐街昔日追忆

听红头巾怎么说……

为什么是红色头巾?

不过是种好兆头,用来遮日挡雨,还有怕弄脏头发。

从前的中国妇女通常一个月才洗头一次,还得挑黄道吉日才行。

这块头巾有多大?

长宽各约1.13米(1.25码),盘在头上时还要在布内夹一块纸皮。

她们的鞋子很特别?

用的是破轮胎,也就是将轮胎切割成脚板的形状,然后穿上几个孔,系上几条布条就成了,后来才改用布鞋。

黑色衣裤为何要上浆?

穿上浆硬的衣裤就不容易被晒痛,有时候衣服内层还会加上一块纸皮,以“晾干”背上汗湿的衣服。

每天两次喝茶时间?

工作时间从上午8点到傍晚5点,遇到赶工要加班。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是喝茶时间。她们通常下午会在工地四处拾些破柴断木,放工后把一半塞在篮子里回家烧饭,一半拿到杂物摊去卖。

放工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争冲凉房,还有排队盛水。当时的水源很成问题,水喉的水流细如筷子,有时为了盛水,还会引发打斗事件。

豆腐街昔日追忆

资料取自1984年4月3日《联合晚报》,藏在黄泥中的故事——红头巾女工生活真相

文│区如柏

图│新报业媒体提供

豆腐街昔日追忆

(本文首发于《华汇》49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华汇》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华汇》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华汇》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免费阅读一年宗乡总会的两本杂志。)

豆腐街昔日追忆

豆腐街昔日追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