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潮汕旅行,我總喜歡去找一些熟悉的味道,比如各種粿品、芋泥、豆爽,還有粿汁。這些曾漂洋過海的潮汕美食,在原鄉究竟是什麼滋味?它們如何隨著時間演化?這些,都是味蕾好奇的地方。
新加坡的粿汁
有人說,新馬一帶保留了「老潮汕」的味道。傳統未必最好,它的存在意義就像是失效的旅遊指南,保留了某個時代的珍貴切片。在原鄉,這些熟悉的食物也同樣在變化中前行。相較之下,新馬這邊掌勺的多是上一代的小販。對他們而言,堅持傳統比嘗試創新來得容易——做了幾十年,不變比改變輕鬆多了。於是,新加坡的粿汁幾乎千篇一律,變化不大。雖然也有年輕人加入小販行列,但極少看到有人專賣粿汁,或許正因如此,粿汁的傳統風味才得以「以不變應萬變」。
潮汕的粿汁
這趟潮州行,朋友推薦我去一家老字號吃粿汁。只吃了幾口,我便「棄劇」。泛白濃稠的湯底,搭配有嚼勁的粿皮,不合我的口味。但店裡卻是人潮不絕,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它不是不好吃,只是我吃不慣罷了。
檳城的粿汁
潮州的粿汁配料和新加坡大致相似——豬大腸、豬皮、五花肉、豆乾等樣樣齊全,也有不少創新版本,比如加入魷魚、油條等,甚至還有麻辣湯底。有些粿汁店甚至會用粿條取代粿片,潮汕的粿汁上桌時是一大碗,湯料與粿片融合一體,濃濃一碗家常滋味,類似檳城的粿汁。
童年的愛,歷久彌新。小時候就愛吃粿汁,用筷子夾起來,那一片片順滑如絲的粿片,要考驗小孩的筷子功。淡淡的滷水汁中透著些許香料香,撒上炸紅蔥頭與芫荽,風味瞬間提升。配上的滷味拼盤,是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誰都不能和我搶。
馬來西亞大山腳的粿汁
在我的記憶里,本地有幾樣美食,多年來幾乎沒變,粿汁正是其一。每次吃粿汁,就像拿到童年遊樂場的入場券。但這或許也只是「少年不知好滋味」。不少長輩告訴我,早年的粿汁湯底更濃郁,帶有藥材與香料的氣息。現在為了節約成本,或是遷就現代人口味,湯頭變淡了,很多人也不再喝湯。
曼谷的粿汁
在古晉老街上帝廟對面的戲台,有家粿汁攤據說已有超過120年歷史。它的湯水帶著濃濃藥材味,是那種你會一口不剩地喝完的粿汁。這就是旅行的妙處——它讓你重新找到那些已經失去,或從未擁有的滋味。
曼谷的華人以潮州人為主,也有不少粿汁專賣店,更上了米其林必比登榜單。當地的粿片是捲筒形的,就像義大利面一樣,不同形狀的粿片能吸附不同濃度的湯汁。本地小販使用的粿片多出自工廠,而在中國、甚至馬來西亞,仍有不少小販親手製作粿片。手工粿片表面帶孔,更容易吸收湯汁,一碗熱騰騰的粿汁里,有一種市井手感的溫度。
新加坡去哪裡吃粿汁,這幾家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