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美國商務部一紙公告引爆全球貿易圈:對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太陽能產品徵收最高3521%的關稅!這相當於直接封殺東南亞光伏產業。
更詭異的是,柬埔寨因「不配合調查」被單獨「處刑」,而中企借道東南亞的產能更是重災區。
這真的是反傾銷?還是美國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和總理黃循財的最新表態,或許藏著小國生存的終極智慧。
3521%關稅!
美國「制裁大棒」的三重真相
美國此次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品加征關稅的稅率令人咋舌。柬埔寨個別企業稅率飆升至3521%,越南企業最高面臨395.5%的關稅,泰國為375.2%,馬來西亞則是34.4%。
1. 表面理由:一場漏洞百出的「反傾銷戲」
美國商務部稱,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企業通過政府補貼低價傾銷,但證據鏈卻充滿矛盾:
雙標實錘:美國本土光伏企業First Solar常年享受聯邦稅收減免和所有環節的補貼,2024年補貼額超10億美元,卻指控東南亞「不公平競爭」;
數據失真:柬埔寨被罰3521%的依據,竟是「未提交完整財務報表」,但柬方早聲明部分數據涉國家機密;
精準打擊:中資企業(如晶科、天合光能)在東南亞的工廠稅率普遍超200%,而韓企QCells馬來西亞子公司僅14.6%,這些數據暴露其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的真實目標。
2. 深層動機:劍指中國「光伏絲綢之路」
此次被加稅的四國中,柬埔寨、越南和馬來西亞均是中國近期高層訪問的對象,而這四國恰是中國新能源出海的「黃金走廊」。美國此舉被解讀為警告東南亞國家 「遠離中國」,試圖通過經濟脅迫重塑地區戰略平衡。
關鍵時間點:
4月15日,中國外長結束東南亞三國訪問;
4月18日,美國務院警告「警惕中國新能源殖民」;
4月21日,關稅公告發布。
3. 終極目標:重構「去中國化」供應鏈
美國真正的野心藏在兩份文件里:
《通脹削減法案》:要求光伏組件「美國製造」比例2026年達75%;
「友岸外包」戰略:用關稅逼企業將產能遷往印度、墨西哥等「安全夥伴」。
諷刺的是:美國本土光伏板價格已是中國的2.3倍,若強推本土化,其能源轉型成本將暴增470億美元/年。
東南亞的反擊:從「忍氣吞聲」到「硬剛」
1. 柬埔寨:30項中國合作
柬埔寨首相洪瑪奈於4月21日明確表示,柬埔寨將堅定支持與中國的關係,並重申其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調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與此同時,中柬雙方已簽署並交換了30多份雙邊合作文件,內容涵蓋產業鏈與供應鏈合作、人工智慧、發展援助、海關檢驗檢疫、衛生、新聞等多個領域。
此外,雙方還宣布2025年為「中柬旅遊年」,進一步促進兩國在旅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2. 越南的「太極術」:積極談判和產業升級
總理范明正派特使赴美談判,並強調談判應確保與越南現有的國際承諾保持一致,並「防止對其他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越南計劃通過RCEP、CPTPP與美越零關稅的疊加優勢,打造中國企業「對美出口橋頭堡」,吸引更多中企將組裝環節遷至越南。此外,越南也在努力拓展其他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
3. 泰國:堅定立場,推動公平的貿易談判
泰國總理佩通坦表示,原定於4月22日舉行的泰美關於高額貿易關稅的談判因美方要求泰方審議重要議題而推遲。
她強調,泰國在與美國的談判中始終秉持實現互利共贏的宗旨,不會因自身是小國而全盤接受對方條件,每個國家在談判中都應享有平等地位。
4月23日,佩通坦總理題出訪柬埔寨,旨在加強與東協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4. 馬來西亞的「釜底抽薪」
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的互免簽證政策將延長至2030年,鎖定中國遊客+技術工人;交通部長陸兆福宣布修建「中馬泰高鐵支線」,直通中國雲南,爭奪區域物流樞紐地位。
馬來西亞計劃在柔佛港打造「光伏物流自貿區」,關稅比新加坡低40%,旨在吸引更多的光伏企業將物流和貿易業務轉移到馬來西亞,進一步鞏固其在東南亞光伏產業中的地位。
新加坡的生存法則:李顯龍與黃循財的「兩個預言」
面對中美博弈升級,新加坡領導層相繼發聲:李顯龍國務資政強調 新加坡有資源和經驗應對挑戰,「須自信迎接變局」;總理黃循財指出 「國際秩序瓦解」 的危機,呼籲強化多邊合作,並利用新加坡的 「樞紐能力」 塑造新規則。
新加坡或通過以下策略避險:加速推進 CPTPP 等區域貿易協定,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在科技與綠色經濟領域與中國、美國分別深化合作,避免直接捲入對抗;強化東協內部協調,推動 RCEP 成為穩定供應鏈的支柱,讓美國關稅大棒打空。
而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18年特朗普對華鋼鋁稅,最終導致美國損失17.4萬個就業崗位。這一次,3521%的瘋狂稅率,或許會加速美國新能源產業的「自殺式內卷」。而新加坡和東南亞的應對之道,正應了《孫子兵法》那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