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分享:從美國到新加坡
近期,特朗普政府取消學生簽證的事件愈演愈烈,上百名國際學生起訴特朗普政府隨意撤銷簽證。在美留學生的家長們無不「提心弔膽」。
林女士便是其中的一位。2023年她帶著孩子飄洋過海,兩年不到的時間,甚至孩子還沒有完全找到最適的學習節奏,她們已經決定要離開。
今天,林女士為您分享她和孩子的留學故事:生活如圍城,留學也不例外——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在考慮哪裡是更好的歸宿。
01 曾經的「美國夢」,為何成了焦慮的源頭?
兩年前咬牙賣掉深圳一套房,帶著12歲的兒子送去紐約讀初中時,我認為自己做了最勇敢的決定。
有句玩笑話,大家可能常聽到:"你為什麼不上清華北大,是不想嗎?"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國內就連上末位985都得擠破腦袋。
國內升學的競爭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以,當兒子拿到數學競賽二等獎的成績單時,我迫切地想相信「美式教育能釋放他的天賦」。
可誰又能想到,僅僅兩年不到,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到了一種壓制不住地程度。特朗普政府突然收緊的簽證政策、社交媒體上刷屏的「華人學者被約談」新聞,甚至學校家長群里某位家長孩子F1簽證被撤銷的傳聞不斷湧來。這些一點一滴地扎破了我對「美式自由」的想像。
上周三的家長會讓我更加的焦慮。兒子班主任發來的成績單上,數學從剛入學時的A-滑到了B+,科學課甚至出現了「需要額外輔導」的批註。相對比在國內公立學校的高壓式學習,在美國這段時間,孩子可以說是獲得了「徹底的自由」。
02 崩潰邊緣的覺醒:安全,成了第一訴求
起初,為了避免國內嚴重的「內卷」才下定決定帶孩子來到美國。但是,想像中的「英語流利、爬藤名校、躋身精英」還沒有到來,孩子的綜合成績卻在緩慢的退步中。我忍不住懷疑:美國寬鬆的學分制像一張溫柔的網,到底能不能兜住一個自律性普通的中國孩子?
真正讓我決定行動的,是某天深夜刷到的視頻。幾個亞裔學生被FBI探員帶走的監控器視頻片段下,評論都在說「不敢讓孩子一個人留在美國」。
目前來說,回國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兒子已經在美國放鬆了兩年,如果回到國內高壓的公立體系之中,還能不能適應得了?我想他肯定做不到。
03 我找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答案
接下來我唯一糾結的就是去哪兒呢?我搜索了小紅書、微信、知乎等各個平台,諮詢了十多家留學機構,全方位對比全球各個國家的留學優勢、治安環境、生活水平、學校學術成績、孩子未來的大學選擇、大學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以及薪資等等。最終對比得出了:新加坡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新加坡治安全球前三,學校管理比美國嚴格,最重要的是——它既接軌英美,又留著回中國的退路。】
我翻遍資料:這裡IB和A Level雙軌並行,基礎教育紮實到「連數學作業都每天批改」;公立名校萊佛士書院、華僑中學的升學率比肩頂尖美高;更關鍵的是,NUS和NTU全球前十的排名,進可在歐美深造,退可紮根亞洲就業……
一些對比數據更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在討論新加坡的留學費用近兩年水漲船高,但是和紐約私立高中年均費用約6.8萬美元比起來,我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新加坡公立和私立高中申請到英美TOP校的比率也很驚人,聽說可以達到80%以上。
抱著懷疑的態度,我想我需要專業的信息支撐。在顧問老師的介紹下,我了解到新加坡教育體系的全貌,以及孩子未來發展的各種路徑,當然也包括最不濟的那一條。
除此之外,一場真正的實地探索也是必要的。兒子的下一個假期,我想帶著他去一趟新加坡,親身感受一下新加坡的生活情況與學習環境。在這之後,再決定要不要開啟一場新的冒險。
或許我們這代家長終究帶著時代的烙印:既想讓孩子接軌世界,又忍不住用「穩妥」當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