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大國博弈破局智慧:身處中美之前,小國該如何作為?

1天前

2025年3月28日,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在首屆思想中國論壇(ThinkChina Forum)致辭,聚集中美關係,表示面對中美博弈,小國也能有所作為。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英文翻譯整理:

尊敬的各位來賓,

女士們、先生們,

引言

再次來到2019年思想中國論壇(ThinkChina Forum)啟動的會場,我深感榮幸。我特別喜歡「思想中國」logo中的那顆小紅點,因為它寓意非凡。

正如我當時所說,思想中國論壇是內行人,但同時又以局外人的視角解讀中國。這對那些雖然不精通中文,但對中國發展抱有濃厚興趣的人們來說,極具價值。

今天論壇探討的問題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中國的未來將如何走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中國地域廣闊、問題複雜;而當今全球事務充滿變數,恐難得出明確答案。許多結果取決於中國及其他主要行為體所做的選擇。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建立一套概念框架、一種思維方式,幫助我們審視這一問題,並將觀察到的事件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理解。

超越歷史終結論

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冷戰結束後出現的單極時刻,為中國帶來了一段令人矚目的增長期。短短四十年間,中國使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其一線城市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和繁榮的都市之一。

中國增長的紅利遠超國界。中國的經濟擴張不僅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而且作為「世界工廠」,將廉價商品帶入各國家庭和工作場所。

現今,中國正處於增長的更成熟階段,這也帶來了相應的挑戰。然而,我們已經超越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因此中國如今面臨著更為複雜的國際環境。

為釐清這種局面,我們可以考察中國必須應對的內在和外在驅動力;國內政策選擇,以及在國際層面上,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決策和行動如何相互作用。

內部因素

在國內,中國正面臨結構性挑戰。這些挑戰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各國在從發展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轉型過程中普遍遭遇的困境。但中國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因其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首要挑戰來自人口結構。2022年,中國人口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印度人口總量已超越中國。自2015年起,中國勞動力規模持續收縮。與印度、印尼、越南等仍具人口紅利的亞洲國家不同,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已然結束。

在撫養比問題的另一端,挑戰同樣嚴峻。中國老齡化速度之快,在現代國家中幾乎前所未見。未來十年,每年將有超2000萬勞動力退休。

到204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逼近30%。快速老齡化帶來的養老保障缺口、醫療需求激增等社會壓力必將日益凸顯。

第二重挑戰源於社會期待值不斷提高。社會越繁榮富裕,需求越多元複雜。例如,經歷過"赤腳醫生"時代的老一輩已難滿足於過往的醫療條件,而年輕一代對醫療服務更是抱有更高期望。

此外,中國還面臨為更多高學歷人群提供就業機會的挑戰。去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創紀錄的1180萬,較十五年前翻倍——其中大量集中於理工科(STEM)領域。

國民教育水平提升蘊藏巨大潛力,但若就業機會、經濟前景與生活質量未能匹配期待,則可能轉化為社會壓力。

我記得曾與負責高等教育擴招的時任中國副總理李嵐清討論此議題,他指出這是民眾所需。我回應道,此舉固然利國,但需警惕:教育提升未必直接帶來幸福感——這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

上述挑戰引出了中國的第一組戰略抉擇。

在國內事務上,中國完全有能力自主選擇推進高質量發展、維持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契約關係。中國在反腐鬥爭(包括高層反腐)成效顯著,通脹水平總體可控。

中國政府已鎖定多項國內政策改革領域並積極推進,包括:(一)未來15年逐步延遲退休年齡;(二)大力發展銀髮經濟;(三)轉向內需驅動型經濟模式;(四)通過自動化、機器人及人工智慧提升生產率,降低勞動力依賴;(五)改善地方政府財政可持續性,穩定房地產市場。

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成功應對更大挑戰的歷史經驗,讓我們對其化解當前難題保有信心。這些挑戰絕非易事,但一個穩定、增長、繁榮的中國終將為地區乃至世界帶來顯著的溢出效益。

外部因素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投向中國的國際環境。

中國的崛起已深刻改變了其對外關係的格局。相比近四分之一世紀前以發展中經濟體身份加入世貿組織時,如今的中國已成為一個體量龐大、技術先進的經濟體,更是一個重要的貿易與出口大國。

中國的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以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為例,美國國防開支約800至9000億美元,遠超其他四常的總和。 但若不計美國,中國約25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與其他三常加起來相當——即便俄羅斯自烏克蘭戰爭以來其國防預算已增至三倍。

中國已在多個科技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在綠色技術領域形成市場壟斷優勢;根據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關鍵技術追蹤報告》,中國在64項關鍵技術中的57項科研創新方面居於引領地位。這一跨越式發展令人矚目——二十年前美國還在這64項技術中的60項保持領先。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追求"強起來"的歷程不難理解。但中國必須預見並接受其他國家對這種轉變的回應。

當前大多數國家已不再視中國為發展中國家。這種認知轉變影響著各國對華交往的預期,特別是在經貿關係中,以及對中國在全球議題上承擔更大責任的期待。

在此背景下,中國正面臨第二組戰略抉擇——關乎其與國際社會整體關係的關鍵議題包括:(一)貿易政策;(二)智慧財產權政策;(三)推動技術研發、生產與出口的產業政策;(四)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尤其是存在領土主張重疊的爭議問題;(五)如何綜合運用硬實力與軟實力影響全球安全經濟事務,維護資源與市場准入。

中美關係

中國在這些外交政策問題上的立場將影響其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與美國的關係。

然而,總的來說,中國及其舞伴美國的根本問題是:我們渴望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嚮往什麼樣的世界? 一個國家尋求凌駕於所有其他國家之上,甚至是主導地位,是出於能夠制定對自己有利的規則的願望,還是出於害怕被其他國家主宰的恐懼。這種做法本質上是零和的。 習近平主席在致特朗普總統連任的賀電中寫道:「歷史告訴我們,合作對兩國都有利,對抗對兩國都不利。」

承認合作帶來的好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要雙方都按此行事則是另一回事。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對抗展示實力,也可以選擇通過合作展示實力和自信。不幸的是,目前雙方似乎都在通過對抗而非合作來展示實力。 這種選擇——是成為舞伴還是成為對抗的角鬥士——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中美之間,實際上存在三類問題。

第一類是那些可能導致重大衝突的「深紅線」問題,如台灣問題。第二類是存在分歧,甚至存在深刻分歧,但本身不應導致衝突的問題,例如貿易失衡、保護主義政策、毒品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談判解決。第三類是全球公共品問題,如氣候變化和疫情防控,這些問題需要合作,並且本質上是共贏的。

雙方都宣布不尋求也不希望與對方開戰。既然如此,雙方就應該努力管理好第一類問題。這將為建設性地解決第二類問題以及就第三類問題開展合作奠定基礎。

但如果一方或雙方認為對抗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那麼第二類和第三類問題則只是為衝突做準備的籌碼。

對小國的啟示

那麼,這一切對我們——尤其是亞洲地區的國家——意味著什麼?

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國家大小,各國都將謀求自身利益。但需區分狹隘短視的利己主義與開明長遠的國家利益觀。

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基礎上的交往,更可能孕育持久夥伴關係,而非僅追求短期收益。

大國與東南亞及本地區互動時,應基於各國自身價值,而非僅透過大國競爭的稜鏡看待我們。

作為小國,我們無法左右大國抉擇,但絕非全然被動。就我們而言,作為小國,我們確實有發言權。

新加坡與中美均保持良好關係(包括自貿協定),並與志同道合的國家構建廣泛合作網絡,涵蓋海灣合作委員會、歐盟、英國、南方共同市場、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涵蓋哈薩克、吉爾吉斯的歐亞經濟聯盟等。

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加劇,正推動各國加速締結合作紐帶。印度即是一例——其正成為英國、歐盟、海合會、紐西蘭等多方爭相拉攏的夥伴。

區域層面,我們需強化自身團結與韌性。無論是國家個體還是東協整體,這種凝聚力的提升將增強我們在任何國際變局中的應對能力。

我們還應繼續拓展多元夥伴關係網絡——涵蓋美國、中國、同時包含或排除二者的機制皆可——只要這些機制秉持開放原則,歡迎認同共同規則的經濟體加入。例如印太經濟框架(IPEF)、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亞太經合組織(APEC)、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四大機制,分別對應"含美不含中""含中不含美""二者皆含""二者皆不含"的模式。尤其CPTPP於去年底首次擴容接納英國,突破"跨太平洋"地域限制。

這些雙邊、多邊及"小多邊"合作架構,正為貿易投資相對順暢流動構築基石。

結語

如何理解更大的歷史背景和圖畫?四十年前(1985年10月),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有幸在美國國會眾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反思二戰結束四十年後的世界格局,並展望21世紀前景。

李先生說,我引述他的話:"21世紀可能呈現兩種圖景…過去四十年間,政治疆界得以維持,是因為相互衝突的(通常帶侵略性的)的民族能夠通過貿易來實現改善其境遇的願望。若這種調節不同發展速度社會矛盾的路徑不復存在,世界或將重歸傳統的征服與勢力範圍爭奪模式。" 引用完畢。

自1985年又四十年過去,我們已身處李光耀預言的21世紀。這番洞見至今振聾發聵,仍指引著各國當下的抉擇。

我們共同渴望和平繁榮的世界與更美好的生活。道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深化對中美關係的認知——無論對兩國自身,還是受其影響的我們——都至關重要。

新加坡因此樂於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交流樞紐,供各方就這些關鍵議題交換觀點、開拓視野。

今天的"思想中國"論壇為此再添平台,與智庫五百餘位撰稿人的思想庫形成有益互補。

期待接下來的討論,聆聽諸位真知灼見。謝謝!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來源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圖源


相关文章

  •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 【GE2025】李顯龍:外國人煽動種族宗教情緒 觸犯新加坡兩大禁忌
  • 新加坡38歲女子在惹蘭勿剎一帶,遭兩名陌生男子襲擊綁起後搶劫!
  • 東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 李顯龍嚴正警告外國人,身份政治在新加坡沒有立足之地!
  • 【GE2025】林瑞蓮:國會需要更多女性議員
  • 【GE2025】失去重要部長將削弱治理能力?梁文輝:行動黨應更有信心
  • 【GE2025】徐順全重提行動黨近幾年風波 質疑現有部長素質
  • 中央快速公路致命車禍 71歲摩托車騎士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