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黃循財4月26日緊急召開記者會,針對近期境外勢力試圖通過宗教議題干預選舉、以及本地出現的種族政治苗頭髮出強烈警告:「一旦種族與宗教的裂縫加深,信任被侵蝕,將很難修復,這不僅關乎一屆選舉,更關乎國家的未來。」
總理強調,新加坡絕不容忍任何外部勢力利用種族、宗教議題影響選舉結果,相關越界行為已被依法處置。這場記者會超越了常規的選戰攻防,直指新加坡立國之本——多元種族的共存共榮。
01 境外干預與身份政治:新加坡社會凝聚力的嚴峻挑戰
在新加坡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之際,多個境外社交媒體帳號發布針對新加坡選民的干預性內容,試圖鼓動新加坡選民「基於宗教目的」投票,甚至點名支持特定反對黨候選人。
圖片為依斯干達
這些帖子在新加坡社群中被廣泛傳播,其中包括: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PAS)總財政依斯干達支持特定候選人的帖文;
前新加坡公民、現澳洲籍人士楚菲卡呼籲回教徒拒絕世俗政體的煽動性言論;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雪蘭莪州青年團團長蘇克里轉發楚菲卡的干預內容
新加坡政府迅速採取行動,依據《防止網絡虛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POFMA)封鎖相關帳號和內容。
黃循財總理在記者會上嚴正指出:「這些行為已經越界。新加坡人可以對問題有不同看法,但我們絕不能允許外部行為者利用我們的分歧來削弱國家,或推進他們自己的利益。這不是一場政治記者會,而是一次關乎國家未來的警示。」
總理特別點名批評了某些試圖將宗教因素引入政治的行為,包括:呼籲穆斯林選民支持"願意推進宗教議程"的候選人、指責馬來議員無法代表回教社群利益、鼓吹建立以回教法為依據的回教國。
"在新加坡,將政治與宗教混為一談是完全不可接受的,"黃循財強調,"政府對此一貫採取堅定立場。"
歷史教訓:1987年美國干預事件
這不是新加坡第一次面對境外干預。工人黨前黨魁劉程強指出,早在1987年,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一等秘書亨德里克森就曾唆使本地律師加入反對黨參加1988年大選,並承諾提供資金支持。當時美國政府甚至為前副檢察長蕭添壽提供政治庇護承諾。
這一歷史事件最終以新加坡政府驅逐美國外交官告終,但留下了深刻的警示。1988年大選中,蕭添壽率領的工人黨團隊以49.11%的得票率惜敗,顯示出境外干預可能造成的實際影響。
02 「我們是誰?」
多元種族社會的共同答卷
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宗教的國家,少數群體的權益一直是政府關注的重點。黃循財坦言:「少數群體在任何社會都面臨更多挑戰,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更努力地傾聽、包容,但絕不能滑向身份政治的陷阱。」
有本地活動人士在社交媒體上呼籲穆斯林選民支持"願意推進宗教議程"的候選人。對此,總理態度堅決:"這些信息可能來自新加坡人,但我們同樣要予以拒絕。如果是基督教、印度教或佛教團體提出類似要求,我們的回應也會完全一致。"
黃循財總理特別警告身份政治的危險性:"當少數群體激進推動自身議程,多數群體的反彈將不可避免。"這種行為將破壞新加坡人共享的公共空間,如果選舉變成信仰的較量,所有社區都將受害。
03 選舉不是零和遊戲:各政黨需以國家利益為先
黃循財強調,競選期間各政黨固然希望贏得更多議席,但絕不能以犧牲社會團結為代價。「我們要的是一場公平、乾淨的競爭,而不是一場撕裂國家的博弈。」
他呼籲所有政黨明確表態拒絕身份政治,確保宗教與政治嚴格分離:「這不僅是為了這次選舉,更是為了下一代新加坡人的未來。」
新加坡的規則十分明確:選舉結果必須且只能由新加坡公民決定。任何外國人若對特定議題或候選人採取立場,特別是涉及種族和宗教議題時,就是越界行為。"一旦發現越界行為,我們必定果斷採取行動。
他以美國、歐洲等地因身份政治導致的社會對立為例,提醒新加坡人:「我們的共同空間、社會和諧與國家利益,必須永遠高於個別群體的訴求。」這一呼籲直指近期反對黨工人黨(WP)候選人以種族、工會等議題爭取選民的策略。
04 工人黨回應:否認外援,強調「種族平等」
針對總理的警示,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在同日舉行的群眾大會上回應:「我和我的同事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新加坡內政。」該黨副主席費沙(Faisal Manap)——一位馬來族候選人也承諾:「無論種族、宗教,我將平等服務所有居民。」
然而,工人黨仍繼續批評人民行動黨(PAP)的選舉 manifesto「缺乏實質政策」,並強調自身在組屋回購、醫療儲蓄等議題上的「務實方案」。這種策略是否會在多元種族的新加坡選民中引發共鳴,尚待觀察。
在隨機採訪的選民中,許多人表達了對社會和諧的珍視。一位在淡濱尼居住20年的華裔教師表示:「我們經歷過種族暴亂的黑暗年代,絕不能讓歷史重演。」一位馬來族小企業主則說:「政策辯論很重要,但前提是不能煽動族群對立。」
05 超越選舉,守護「新加坡奇蹟
這場記者會超越了常規的選戰攻防,直指新加坡立國之本——多元種族的共存共榮。正如黃循財所言:「社會凝聚力一旦破裂,修復的代價將遠超一屆政府的任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隨著投票日臨近,新加坡人面臨的不僅是一次政黨選擇,更是一次對國家價值觀的集體確認:在風暴般的全球不確定性中,這個小紅點能否繼續以團結、理性與包容,書寫獨特的「新加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