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参加2025年新加坡海事周并发表“ 将逆境转化为机遇:在动荡世界中保持领先 ”的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为新加坡眼根据英文翻译整理:
尊敬的律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穆仁理先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年的2025年新加坡海事周。今年的海事周正值环境日益动荡之际。全球产业以及新加坡本国的海事部门都必须积极为未来做好准备。
以贸易为增长驱动力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随着世界的全球化,新加坡这个小而开放的经济体蓬勃发展。我们曾生活在一个总体和平与稳定的世界中。全球秩序由美国主导,并得到其在欧洲和亚洲盟友的支持。多边机构得以建立——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
国际法律和条约也在协商与采纳之中,其中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普遍承认这些国际规则和准则,他们都认识到经济自由化与更自由的贸易将使所有人受益。
许多国家根据这一理解采取行动并获得成果,包括像新加坡这样的小经济体以及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拓宽了出口市场,并促进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全球海事产业也随之壮大。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也因此受益,因为更自由的贸易促进了更精细的全球分工、更整合的供应链以及全方位更高的效率。
新加坡抓住了这些机遇,并充分利用了它们。我们进行了投资并实施了政策,打造了一个开放、可靠且备受信赖的贸易与海事枢纽。我们成为了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也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门户。
海上风浪将至
但如今的世界已大不相同。对贸易的态度已发生变化,贸易流向的模式也在转变。
首先,地缘政治的发展正在严重冲击全球贸易体系。
在过去十多年里,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各国越来越担心被对手超越,开始把安全、韧性和自给自足置于相互依存和合作之上。曾经为了经济效率而优化的供应链,如今正通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近岸外包”以及“回岸”重新配置。
为保持领先优势或阻止竞争对手获得双用途产品和技术,各国对投资、半导体、关键矿产和数据等领域实施了限制。一些大国采取了更具交易性,有时甚至带有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即时目标,而对那些更间接和长期的利益则不再给予足够重视。
这些结构性转变在近几个月里进一步加速。美国新政府认为,在过去的体制下,“美国无论面对友邦还是对手,在贸易上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句话正好道出了他们的观点,远非以往国际贸易、投资或多边协议所提倡的双赢模式。美国不仅将关税视为首选的经济工具,还将其作为在非经济领域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以维护其整体国家利益。其他国家也纷纷作出了相应的回应。
这些战略性政策转变正在重新塑造全球贸易的格局。保护主义和经济分裂现象日益抬头。海事行业本身也受到直接影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对竞争对手在货运和造船领域的依赖,或试图取代控制战略性港口的竞争者。
与此同时,第二个强大力量正在悄然影响全球贸易模式,那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已经在影响着既定的贸易航线。干旱使巴拿马运河供应的水库水位下降,从而增加了航运成本,并给寻求通行的船只带来不确定性。由于北极冰层融化,新航道——例如东北航道——正在开启。作为重要的排放源,海事行业正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
国际航运业大约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的3%——与全球航空业大致相当。因此,业界正积极寻求脱碳之道——通过使用更环保的燃料和开发更高效的船舶。除了绿色技术之外,贸易模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以考虑航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无论这种转变是通过燃料碳税还是碳边境调节税实现,其结果都将是重新调整现有的供应链和贸易航线。
对新加坡意味着什么
这些全球性的变化将对新加坡产生重大影响。对我们来说,贸易事关生存,而海事行业则是推动我们经济的重要力量。尽管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但全球化不太可能完全逆转。
尽管当前存在种种挑战,世界依然需要贸易,各国也仍需相互往来,这一点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印证。对一些国家来说,这关乎生存。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通过国际贸易流通;全球超过80%的人口生活在作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国家中,其中就包括新加坡。
没有贸易,这些国家将面临饥荒。对许多其他国家而言,贸易仍然是繁荣的重要驱动力。贸易推动了国际分工,创造了效率和规模经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生产出现代汽车、飞机或手机——这些产品通常都依赖来自海外、甚至是多个国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GFC)之前,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全球GDP的增长。上世纪50年代,国际贸易额约占全球GDP的15%。到了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这一比例已增加至55%以上。这正是各国维持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并不断改善民众生活的重要方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