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目前有九個地區成冠病「黑區」,過去三天多達925個病例到訪。受訪專家指出,公眾出門就有被感染的風險,無論是否身處「黑區」,都該時刻保持警惕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來保護自己。
衛生部本月起在官網增設互動地圖,標示出全島各區過去三天約有多少確診病例到訪,病患的住處除外。到訪病例人數分五個範圍,在最新更新的地圖中,這些範圍都有所擴大。
根據昨天(10月24日)的地圖,最新分級為0至10起病例;11至75起;76至200起;201至420起;以及421至925起。
過去三天出現最高病例介於421起至925起的「黑區」有九個,分別是烏節林蔭道(Orchard Boulevard)、索美塞(Somerset)、濱海灣灣景(Bayfront Subzone)、勞明達、芽籠東、勿洛北、淡濱尼東、裕廊商業區(Jurong Gateway)以及裕廊西中心。
烏節路一帶的到訪病例集中在地鐵站附近,涵蓋烏節以及索美塞地鐵站的兩個地區到訪病例最多(421起至925起),其次是有76至200名確診者到訪的總統府區(Istana Negara)。毗鄰的其他區域多數僅有不到10起病例到訪,一些則有11至75起到訪,包括東陵、經禧(Cairnhill)和多美歌區。
索美塞區是今天下午地圖更新時新增的「黑區」(421起至925起),截止昨天的地圖數據顯示這一區出現191至415起病例。
裕廊西中心涵蓋文禮地鐵站和先驅地鐵站,周圍地區如、雲南(Yunnan)以及文禮坊,都有201至420名確診者到訪,建德(Kian Teck)則是76至200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每日病例的波動將會更為明顯地反映在不同地區的數據中。
不過,他在現階段並不會專注於具體的病例數目,因為每日病例數據只記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測試呈陽性的病例,不包括使用抗原快速檢測儀(ART)呈陽性、並卻選擇居家休養的人。因此,目前病例可能比數據所顯示的高。
張毅穎教授說:「公眾應該謹記,冠狀病毒在社區中傳播,無論地區,只要在公共場所活動就有被感染的風險。我鼓勵大家更多關注將感染的總體風險降至最低,而不是過度關注病例的地區分布。」
他指出,公眾可採取的措施包括確保完成疫苗接種,並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接種追加劑、正確佩戴口罩、避免在公共場所不必要的互動等。
傳染病專家梁浩楠醫生受詢時指出,當新加坡完全把冠病當成地方性流行病時,地理空間數據對公眾幫助不大。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