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良,1937年9月21日出生于新加坡大门楼,自学生时代踏入艺术之门,迄今已超一甲子之年。2000年,何家良获颁秘鲁文化勋章;2001年,获颁美国威斯康辛国际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何家良
在新加坡美术界,何家良博士的名字,尽人皆知。
有人说,何家良是“剪彩先生”。他自1966年踏入政坛,任职国会议员30年,曾任教育部、新闻与艺术部、环境发展部,以及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无数次为本地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及国际艺术大展剪彩开幕,谦和儒雅,有请必到。他质朴地认为:“应该以一己微薄之力,借助自己的政府背景和形象,为本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站台,为新加坡艺术的永续发展加油”。
有人说,何家良是“尊敬的院长”。他1996年从政府卸职之后不久,即于1997年回归曾经开启他最初艺术梦想的母校南洋艺术学院,出任院长,前后计约六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几经奔走,“在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艺术家计划下,南艺获得明古连街的三个地段为校园发展空间,也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保障”[1],“南艺占地36000平方米,在市区寸土寸金的地方”,“新校舍总建筑费用1.5亿新元,政府资助90%”[2],“筹款1500万元”[3]。事无巨细,何家良均亲自过问。值得一提的是,三栋巍峨壮观的南艺校舍是由我国著名城市规划建筑大师刘太格博士亲自操刀设计的。
有人说,何家良“有真诚的性情灵光,在激情与浪漫之间,处处闪烁著炽热的光芒”[4]。当年,“在通往中正中学的丹戎加东(Tanjong Katong)的那条路上,曾有一间‘快乐影社’深深吸引了少年时的何家良。那时,年长他5岁,早年在南洋美专学习,后考取中国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画坛多面手欧世鸿曾任职于此”[5]。为追求艺术理想,何家良于1955年至1956年间进入南洋美专学习,历时约一年半,师从本地知名画家蔡名智和林友权。可惜其后因学费从早先的每月10元涨到20元,加之画布和颜料费用昂贵,不得不放弃修读,转而进入中正中学。但艺术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不会停止生长。何家良后来进入南洋大学理学院物理本科,依然与一群热爱艺术的南大生,自发组成“南洋大学美术协会”,何和应任主席,何家良任副主席,并邀请陈文希、陈宗瑞、刘抗、张荔英、何国豪等美术名家出任顾问。直到今天,曾经沧海的何家良,依然紧握著画笔;曾经的国会议员与政务次长,依然跳动着那颗怀揣艺术梦想的少年之心。
有人说,何家良是“甘榜画圣手”。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新加坡还残存一些马来甘榜(乡村),如甘榜依劳(Kampong Irau)、甘榜实乞纳(Kampong Siglap)、甘榜法蒂玛(Kampong Fatimah)、甘榜万国(Kampong Buangkok)等。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些甘榜后来都相继消失了。何家良凭著敏锐的艺术嗅觉,抓紧在这些甘榜彻底消失之前,背着画具,把甘榜的景色,特别是蕉风椰雨的热带情景,用斑斓的色彩和大胆的笔触记录在画布之上。这些既有美感,又有历史文化档案价值的景色,静美、舒展,颇为业内人士所称道。著名诗人潘受先生曾特别赋诗赠予何家良,其曰:“云彩纷纷入素毫,何郎画笔逐云高。马来村舍蕉椰外,一曲天风大海涛”[6]。
1980年,何家良在马来甘榜写生
1978年,何家良参与接待邓小平访新
有人说,何家良是新加坡唯一一个把画作挂在建国之父——李光耀先生办公室的艺术家。“2009年的某一天,他忽然收到来自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的亲笔信,信中李先生坦率表达了对于他的艺术才华的欣赏,并向何家良提出希望送一幅画给他做永久收藏”[7]。“李先生是相当严肃的人,因此这个请求很不同寻常”,如今已逾耄耋之年的何家良,在宁静的家中接受采访时,对当时的情形依然记忆深刻。在逝去的旧日时光中,在他毕生挚爱的艺术探索之路上,这无疑是华彩炫丽的一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