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環保意識不差,為何難以養成垃圾分類和回收的習慣

2022-02-26

豐加北組屋在2021年11月試用新設計的透明回收箱,測試透明或分門別類的回收箱,是否能降低垃圾箱的污染率。(聯合早報)

作者 盧麗珊

年在台灣經營生意和生活,最直接收益的好習慣,就是從家中就開始分類和回收資源,因為大環境人人必須那麼做,已完全循資源回收的「法則」。

然則,一回到新加坡又拋到九霄雲外。這份小小的內疚感促使我決定在虎年伊始,在家中就開始分類和回收資源。

台灣全民的回收率高達百分之50。新加坡截至2020年,相比之下只能做到13%,而且還逐年下降。

台灣的垃圾分類回收。(網際網路)

台灣能,為什麼新加坡不能?

雖然我相信新加坡應該有更好的條件做得更好,我們就是一直溫吞吞、慢半拍。

由此可見,大環境的立法、高力度宣傳和推廣,以及硬體的配合,是全民投入資源回收——從意識培養到形成日常習慣——不可或缺的因素。

生活在台灣,我曾親身見證環保的各個環節。

以我為例,住戶必須在晚上9點35分聽到播著貝多芬《致愛麗絲》樂曲的兩輛垃圾回收車來到前,和鄰居在小區樓下集合,將可回收的物品、廚餘(剩下的菜飯、果皮和蔬菜等有機垃圾)和一般垃圾三大類上交。

台灣的垃圾回收車。(網際網路)

首先我們在家裡就必須先分類金屬、紙張、塑料和玻璃,確保它們已清洗乾淨、晾乾、分別裝入個別的袋子。

第一輛垃圾車備有一個大桶,讓我們將廚餘倒入,以及將(必須使用特定藍色塑料袋)包裝好的一般垃圾扔進去,跟在後面的回收車則收取那些可回收的物品。

由於家中已進行資源回收(分類和積累一袋才送走),當地民眾是不可以將家中的垃圾或廚餘帶到公共場合的垃圾桶(分兩個部分:垃圾和可回收資源),例如地鐵站內的垃圾桶扔棄的。違法者被罰款的新聞時有所聞。有鑒於回收資源的強大力度,很多人都感覺台灣街上的垃圾桶相對較少。

雖然很清楚資源回收的好處,但是要做到台灣那樣的「極致」,還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例如我們都很習慣將飲料包裝隨手一扔,這個在台灣則是 NO NO!我們必須清空包裝的每一滴汁液,還得沖洗乾淨後才能丟棄。洗髮精和清潔用品的罐子也必須一樣處理。

在台灣下樓丟垃圾的意外收穫:可以順便賞花賞月。(作者提供)

一開始,我一邊洗一邊嘟噥,這樣不是更浪費水嗎?後來才知道,不負責任的不清洗乾淨回收物品,物品即使「上繳」也會弄髒或污染其他物品,這將導致全部變成廢棄品。

另外一個「不便」是必須緊記回收時間(一般家庭一周下樓丟兩、三次,回收車每周來五天),有時在外約會或工作,也得十萬火急趕回來趕上回收車,感覺有點滑稽。

有時還會記錯時間,眾人皆醒我獨醉,興高采烈提著垃圾下樓,怎麼等著等著都沒有半個鄰居下樓?啊!猛然才想起,垃圾車今天不會來!

後來住久了認識樓上樓下的好鄰居,非得當天丟垃圾的話,也可以請她們代勞,反過來我也會幫助他們處理。

風雨無阻目睹樓下鄰居聚集扔垃圾,也看到人生百態,是台灣小區生活的一道風景。有時冒著冬雨撐著傘也得下來扔垃圾。颱風天颱風不太強的話,還是得下樓。也有工作忙碌的鄰居透露,他們無法配合時間,早上上班直接開車將垃圾送去特定回收站等。一些住宅小區則由管理處中央管理和代勞,但是住戶還是得將分類好的垃圾拿到樓下管理處。

新加坡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桶。(盧麗珊攝)

這些生活上的改變看似微小,其實意義重大。單單是為了確保產生最少的廚餘,就能讓我們不浪費食物、珍惜食物、避免準備過量的食物。

在頻密處理回收品的過程中,我們真的會從一件件從珍貴物品淪為廢品或回收品的過程,冷不防的懷疑起人生,思考起生命。或許還會從中喚起「小我」也能在地球揮發小小的作用——在購買下一件物品時慎重、再慎重!

Recycle(循環回收)、Reuse(物盡其用)和Reduce(減少使用)是資源回收的完整過程。

新加坡某些商場內也設置了能回收電子產品的電子垃圾箱。公眾可以把想丟棄的印表機、電腦、手機、機頂盒等資訊通信科技產品、電池和燈泡丟進這個垃圾箱,環保的同時也能累積積分換取購物禮券。(聯合早報)

其實前兩步驟只是鋪墊,資源回收最大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參與資源的回收,徹底改變人們和物質資源的關係,從而改變習慣,通過更慎重使用物資和購買物資,來達到減少資源的終極目的。

其實,新加坡每一個家庭都在某程度做到物盡其用的部分,再用購物回來的塑料袋,真正的循環回收應該是下一步。

國家環境局最新調查顯示,每五個本地家庭中,有三個家庭定期進行再循環。調查也發現約一半的國人不清楚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因此民眾放入藍色回收箱的物品當中,有高達40%因為回收錯誤或受到食物和液體污染,而不適合回收。

民眾放入藍色回收箱的物品當中,有高達40%因處理不當而不適合回收。(聯合早報)

為了方便公眾分類資源,從今年起本地每戶家庭年內將獲分配一個垃圾回收桶,這類回收容器將幫助住戶在家中開始分類。

去年本地兩區試用透明回收箱,讓環保一目了然,它們包括把玻璃、紙張、金屬和塑料分類,這將有助於降低垃圾箱的污染率。然而,如果這次沒有大事宣傳回收容器的用途,它們很可能又變成現有藍色回收桶的情況,不是沒有善加利用,就是還有一半的家庭並沒有定期再循環物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進入後疫情時期,隨著網購更加普遍和便利,購物的頻仍有目共睹,似乎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廣場(City Square Mall)的分類垃圾桶。(盧麗珊攝)

這必定產生更多的包裝袋或因衝動型購物導致的多餘物品,因此加大力度和正確的資源回收、鼓勵下一代珍惜資源,並同時鼓勵理性購物更顯得必要和契合時代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家中開始資源分類、儘量重用和回收資源,更頻繁使用全國各類的回收服務站,例如電子產品和衣物等。購物時也必須記得使用自帶環保袋,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只要政府和商家全面和深化實施塑料袋收費,一定能逐漸改變國人的習慣。

畢竟地球家園只此一個,貢獻一己之力,你我有責。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