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這種小蟲子叮咬可能會喪命

2022-02-27

編者按:大家知道嗎?被蜱蟲叮咬有可能導致喪命!部分蜱蟲體內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會通過叮咬傳染給人,引起發熱症狀和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感染後起初症狀跟流感差不多,但之後病毒會擴散至全身,致死率高達15%。

《新加坡眼》網友「我就是Danni」分享了她發現蜱蟲的驚險經歷,也希望大家不要小看這種小蟲子。

籌劃了很久,終於下定決心在2021年11月底回國。

我老公昨天說耳朵背後有點疼,讓我看看。當時我看到一個小灰塊,以為是被什麼咬傷後的硬皮,就用棉簽碰一碰,發現是鬆動的。

然後我用眉夾鉗,費了點勁,居然扯出來傳說中的蜱蟲。

新聞有報道過,在中國有人被蜱蟲咬傷進ICU,甚至喪命。

蜱蟲可以鑽進皮膚。回想了一下,可能是前天坐草坪時爬上去的。

我用紙巾捏了一下蟲子然後丟了。

過一會去看蜱蟲居然還是活的。果斷用力再捏了一次,結果它爆開了,一肚子的血。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我就是Danni)

蜱蟲小科普

蜱蟲全年都可能遇到,而4月至9月是蜱蟲的活躍期。它們尤其喜歡叮咬人類皮膚較薄又容易被忽視的部位,如頭皮、耳後、腳趾。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我就是Danni)

蜱蟲口器複雜長著「倒刺」,吸血時間可長達數天。當它埋在人體皮膚中吸血,難以直接取下。不吸血時,蜱蟲個頭如芝麻粒大小,附著在人體或動物皮膚表面,宛如一個「小黑痣」。吸血後,蟲體可增大數十倍甚至百倍

蜱蟲的長時間叮咬 (通常認為大於24小時的叮咬) 可能會傳播多種嚴重疾病,如鼠疫、出血熱、腦炎、斑疹傷寒、萊姆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等。

多數人會表現為急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主,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意識障礙、肺出血等,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看到這兒,想必大家都在擔心,要是真的被咬了,該怎麼辦?

叮咬後處理方式

  1. 不要強行拔出蟲體!若拔出,可能會撕傷皮膚或將其口器(蟲子的身體部位)折斷在皮膚內,也不要用手捏碎蟲體

  2. 可用凡士林、甘油等軟膏厚塗,使蜱蟲窒息死亡,然後用鑷子輕輕取下

  3. 處理後用酒精、肥皂水清洗傷口及雙手,檢查叮咬部位。口器若斷於皮膚內,需求醫,通過手術取出

出現以下情況,請及時就診

  1. 認為蜱蟲附著已超過24小時

  2. 蜱蟲未被完整拔除

  3. 被蜱蟲叮咬後30天內出現如皮疹、發熱、關節腫痛等症狀

如何預防叮咬?

  1. 避免在蜱蟲棲息地停留坐臥:如森林、草叢、灌木叢等

  2. 去郊外草地和森林穿淺色的長褲長袖、佩戴帽子等,減少裸露部位

  3. 在暴露的皮膚上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驅蟲噴霧劑

  4. 及時檢查衣服和裸露皮膚是否有蜱蟲附著

— END —

編輯:YT


相关文章

  •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 【GE2025】李顯龍:外國人煽動種族宗教情緒 觸犯新加坡兩大禁忌
  • 新加坡38歲女子在惹蘭勿剎一帶,遭兩名陌生男子襲擊綁起後搶劫!
  • 東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 中國女店長和大馬員工在牛車水大打出手,現場血跡斑斑…
  • 孫燕姿演唱會被嘲「身材走樣、造型隨便」!這才是新加坡的鬆弛感
  • 李顯龍嚴正警告外國人,身份政治在新加坡沒有立足之地!
  • 【GE2025】林瑞蓮:國會需要更多女性議員
  • 【GE2025】失去重要部長將削弱治理能力?梁文輝:行動黨應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