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2022-02-28     缘分     35347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新加坡第十四届政府内阁名单为:总统陈炎庆、总理李显龙、副总理张志贤、国防部长黄永宏、青年部长黄海燕、教育部长黄志明、财政部长黄瑞杰、外交部长维文、宗教事务部长雅国、健康部长颜金勇、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社会与家庭生活部长陈川仁。这12名内阁成员中华人就占了十个。与此同时华人在新加坡经济界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2017年新加坡排名前十位的富豪榜单中有七位是华人。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活跃在文化影视娱乐产业的新加坡华人就更多了:范文芳、立威廉、蔡健雅、孙燕姿、林湘萍、林俊杰、许美静、郑秀珍......与此同时新加坡对华人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也颇为注重:汉传佛教的信徒在新加坡占到了总人口的42.3%,诞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新加坡的信徒占到其总人口的11%。这两者相加已超过新加坡总人口的一半。新加坡的大多数菜肴也都是早期华人带过来的。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新加坡人根据当地的食材对这些菜肴进行了改造,虽已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中餐,但并未失去中餐的风味:猪肠粉、福建面、海南鸡饭等具有强烈中餐特色的菜肴在新加坡仍比比皆是。随着新一代华人的涌入使东北菜、四川菜等菜肴也开始在新加坡流行起来。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冬至等华人传统节日都被保留下来,而且其中一些传统节日还是新加坡的法定公众假期。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在新加坡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都是公共年假。圣诞节一过大街小巷和商业区就换上了中国传统的春节盛装,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年画也贴了出来,一片喜气洋洋。牛车水各个中国传统式的店铺里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更是播放着传统的新年歌曲。每逢过年在新加坡总能见到肉干店前排著长长的队伍,由此可见新加坡人对这种食物的喜爱程度,这也催生了林志源、美珍香、胡振隆等老字号肉干店。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大年初一庙宇门前总是人山人海,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上新年的头一炷香,据说这能带来全年的好运。直到1973年以前新加坡政府为避免危险而推行烟花爆竹禁放令,但同时又不希望冲淡年味、保证人们能够热闹地欢度春节,于是就组织了盛装的群众游行会,并取名“ChingayParade”(妆艺大游行)。发展到今天妆艺大游行已不单单是新加坡华人庆祝新年的重头戏,也成为了新加坡一年一度最盛大、最热闹的嘉年华狂欢节,演出日期通常定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二个周五和周六的晚上。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新加坡本就是被马来西亚踢出联邦后被迫独立建国的。当时李光耀曾说过:“马来西亚像休妻一样抛弃了新加坡”。独立后的新加坡身处马来人腹地之中,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自然安全警觉性颇高。为此新加坡始终正视族群问题: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国民只有在需要提到自己的族裔时才会自称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而在平时所有族裔一律称对方为“新加坡人”。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新加坡政府把每年的7月21日定为“种族和谐日”,以此提醒新加坡人应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团结一致为新加坡做贡献。新加坡华人由于人口多以及客观环境确实占有优势地位,但在新加坡的国家制度设计中是没赋予华人任何特权的。事实上新加坡政府有时为照顾少数族裔的情绪还会对华人有一些限制:新加坡政坛长期以来尽管实际上被华人占据,但当内阁成员中少数族裔人数过少时还是会在下一届内阁中进行调整。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新加坡独立时当地华人一度主张以汉语为官方语言,但新加坡政府为避免造成族群分化仍将英语定为“第一语文”。有人认为新加坡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是排华之举,这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新加坡第一大族裔就是华裔,政界、商界精英阶层也几乎都出自华裔,难道还能自己排斥自己不成?事实上新加坡以英语为“第一语文”是为维系国内各族裔之间的团结。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从1987年起新加坡逐步统一了语文源流学校,时至今日新加坡已没华校、英校之分,所有学生不分种族都以英语为“第一语文”。与此同时为确保新加坡华人能保留自己的母语文化又在所有学校推行中文教学,所有新加坡华人都需要将华语作为母语学习。中文教学的延续使一般的新加坡华人都能够讲或阅读中文书籍。事实上母语教学并非单纯针对华人,新加坡对马来裔、印度裔公民也都开展母语教学。

华人在新加坡的社会地位如何

最后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情绪化地去看待:新加坡在国内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在本质上是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至于新加坡在国际外交中的定位始终是以本国利益为导向的。指望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就必然会亲近同样以华人为主的中国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在发展与新加坡的外交关系时仍将秉承我们一贯的外交原则,不要因为一些情绪化的冲动而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