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就業人口中還未接種疫苗的11萬3000人要注意了!
在最壞情況下,沒接種疫苗的本地員工可能面臨減薪、甚至是丟掉工作的風險。
我國政府上周六(23日)宣布,從明年1月1日起,只有完成冠病疫苗接種、過去270天裡從冠病康復,或出於健康原因無法接種疫苗的員工,才能返回工作場所辦公。
上述宣布有個但書:還沒接種疫苗的員工依然可以透過活動前檢測(PET)的陰性結果,返回工作場所。但員工必須自行承擔費用,且PET的有效期限也只有24小時。
然而,根據當局的最新指導原則,未接種疫苗的員工即使願意自行承擔所有檢測費用,僱主仍可以把開除相關員工作為最後手段。
指導原則說了什麼? 指導原則指出,僱主可以允許那些能居家辦公,且未接種疫苗的員工繼續遠程工作,但該原則也提到,僱主能作出全權決定。
換句話說,在新指導原則下,僱主有權決定不讓員工居家辦公(若居家辦公已非既定模式)。
接下來的這一句更值得玩味:
「基於大多數已接種疫苗的員工最終將更頻繁地返回工作場所,未接種疫苗者長時間沒在工作場所現身除了有可能影響他們個人的工作表現,同時也會對團隊和公司的表現造成負面影響。」
這段話相當於拐個彎來說,一名員工是否接種疫苗,也和其工作表現掛鉤。
「如果解僱的原因是員工無法回返工作場合工作,那就不會被視為不當解僱。」
換言之,選擇不打疫苗的員工,最好的情況是老闆允許他居家辦公(但也有可能因職務調整而減薪),或是他自掏腰包支付檢測費用,以返回工作場所。
最壞的情況,則是老闆不允許居家辦公,也決定不讓未接種地員工以PET檢測的方式返回工作場所,那未接種員工就有可能被要求放無薪假,甚至是丟掉飯碗。
另外,僱主也可將上述兩個群體安排到可居家工作的崗位,並據此調薪。
更重要的是,若因健康因素無法接種疫苗的員工必須返回工作場所工作,僱主也可以選擇讓他們豁免接受PET檢測。
指導原則也呼籲孕婦應該儘早去接種,以避免在懷孕期間面臨更高的重症風險。
根據《聯合早報》報道,中小企業商會(ASME)會長王騰憶坦言,未來未接種者可能將更難找到工作,畢竟僱主會希望無論本地防疫措施如何更動,員工都能穩定工作。
新加坡餐飲業協會會長顧問陳祖坤則表示,業者傾向不聘請未接種的員工在前線工作。
「若員工想在前線工作,卻沒有接種疫苗,業者或不會聘請他們,這也是為了保護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畢竟他們每天面對非常多不同的客人,風險太大。」
根據衛生部數據,本地有94%符合資格的人口已完成接種,已完成接種者占本地需入住加護病房病例的40%。
相較之下,符合資格,但沒有接種疫苗的6%人口中,卻占了加護病房病例的60%。
為此,衛生部多次強調接種疫苗以預防重症的重要性。
當局上周六也正式把科興疫苗列入全國疫苗接種計劃,鼓勵仍對mRNA疫苗有疑慮的民眾接種,如此一來人們也更沒理由不去打疫苗。
時過境遷,為讓少數還沒打疫苗的國人在經濟逐步開放下,獲得疫苗保護,當局直接祭出了「要不打疫苗,要不丟飯碗」的殺手鐧。
變相允許僱主開除不打疫苗的員工,無疑是當局至今最強硬的態度,就只差還沒說出「強制」兩個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