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登布西?
中學時候就常從廣播電台聽到:某年某月誕生的男生,要在指定日期,到加冷路舊加冷機場的中央人力局報到。等到我自己是適齡青年的時候,卻已是換成「登布西路(Dempsey Road)中央人力局」報到了。之後在服役和戰備時期,我也時不時要去登布西路的中央人力局報到或辦手續。顧名思義,這條路當然是紀念登布西的,不過,登布西是誰呢?
暱稱「幸運」的登布西將軍
登布西將軍(圖源:網際網路)
登布西,全名是瑪斯·克里斯多福·登布西(Miles Christopher Dempsey),生於1896年12月15日,卒於1969年6月5日,得年73歲。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軍英國第二軍的統帥,暱稱「幸運」(Lucky),好像預言了他的官運亨通。
登布西19歲軍校畢業後就被派到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繼續在英國、中亞地區如伊拉克和伊朗、印度以及歐洲各地服務。1930年他回到英國本土,調職到堪伯利(Camberley)參謀學院,他在那裡認識了許多日後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將領。登布西在任期滿後回到軍隊,輾轉又被派到南非,所以他累積了與不同國家的兵種合作的經驗。1938年再回到英國時,他已晉升為中校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在歐洲爆發了,登布西帶領英國快遣部隊進駐法國協助抵抗德軍。1942年蒙哥馬利特選登布西統領的第13軍為右翼,參與義大利西西里的爭奪戰。登布西成功搶灘,進軍神速,在17天裡從義大利南端行軍北上300英哩(約480公里)與美軍會師,一時傳為佳話,創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里的行軍記錄。
諾曼第登陸收復歐洲作戰示意圖
1944年盟軍決定大反攻,登布西帶領由英國和加拿大等國組成的聯合軍第二軍團,6月6日成功在諾曼第登陸後,揮軍南下解放法國康昂城(Caen),再從東北收複比利時,最後渡過萊茵河,一路進軍到丹麥邊境,把德軍逼退到漢堡,一直到德軍投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英國國王佐治六世在1944年10月到戰地勞軍時,冊封登布西為騎士(Sir)。也因為他在義大利的行軍記錄(一周200英哩),大家也稱他為「200英哩登布西」,因為英哩的英文是「Miles」,和他的名字一樣拼法。
登布西與新加坡的淵源
由於歐洲戰事報捷,同盟軍在1945年的7月已開始計劃在9月初反攻馬來半島。登布西被委任為英軍東南亞聯軍陸軍總司令,將帶領軍隊從瑞天咸港(現在的巴生港)和波德申港登陸,再南下反攻新加坡。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通過「玉音放送」廣播波道,宣布無條件投降,真正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候命登陸的登布西在他的行軍日記里記錄了當天的天氣是晴朗但微熱。
登布西被委任為中東陸軍總司令(圖源:《海峽時報》)
由於戰爭已經結束,登布西被轉委以重建新、馬和爪哇的重任,監督重啟工業和基礎建設等的活動,也負責保障戰後英國與荷蘭、法國和各州馬來王室談判時的利益。他還要兼顧在馬來半島開始發生的暴亂,所以要常做「空中飛人」。如他在10月25日就飛到吉隆坡,去接聽前一天在霹靂州的太平發生的擊斃了4個暴亂頭目和逮捕了近200人的暴動彙報。從1945年8月8日到翌年4月21日的在任期間,他每篇日誌都一定記錄了當天的晴雨氣候,算是一大特色,也因此讓我們可以知道那時每天的氣候。由於他的辦公室就在當時的東陵英軍營房,所以後來就以他的名字為營房所處的山和前面的路命名以紀念他。
解密文件:收復馬來亞的作戰計劃(攝於國家圖書館)
登布西記錄了發生在太平的暴亂(攝於國家圖書館)
登布西每篇日誌都記錄了當日的天氣 (攝於國家圖書館)
上下滑動閱覽
登布西為人非常低調,他也不喜歡記錄官僚公文等細節,所以他的戰爭日誌都很精簡,在新加坡那段時期紀錄了每天的天氣算是特別之舉。他退休後自毀所有日誌,也決定不寫自傳,所以官方作戰資料都只存在英國軍部檔案里。據說他退役後有一段時期曾任H&G Simonds賽馬博彩公司的主席,或許真的是看上了他的「幸運將軍」的暱稱吧!
法國康昂城的登布西將軍大道
登布西是極少同時有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表現得到盟軍的嘉許,美國還特別頒了戰爭勳章給他,後來得到英國國王的特別通融,登布西成為六個能在公眾場所兼佩戴美國勳章的英國將領之一。
登布西獲准佩戴美國頒的勳章(圖源:《馬來論壇報》)
由於登布西在歐洲二戰的戰功,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有紀念他的路名。在法國的康昂城(Caen)就有一條「登布西將軍大道」直通到市中心最美麗的「百禽崗公園」。多年前在康昂城上法文夏日營的時候,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和外國同學經過大道進入公園郊遊野餐。她們告訴了我一些登布西登陸諾曼第的歷史,我當時根本不知道誰是登布西。我把在中央人力局的經歷:登記、被剝衣服體檢、報到、宣誓、上軍車離家服役等等與她們分享,也同樣令她們驚奇不已。
法國康昂城的登布西將軍大道(作者從谷歌地圖截圖製作)
今天的登布西山和路
今天的登布西山
1972年以後,中央人力局以及國防總部就搬遷到登布西路的舊英軍軍營,所以那兒曾是個「軍機重地」。記得當年除了服役和戰備等「公事」報到之外,每年的榴槤季節我偶爾也會到那裡的停車場,因為有一車車的榴槤從馬國直接運送到那兒分銷,榴槤新鮮,價錢也還算公道。自從中央人力局於1989年搬遷到現在的德普路後,國防部也遷離了該地區,一些營房便出租給家具店,登布西路開始改觀。2006年後當局決定從新發展該地區。在「東陵村」計劃下,登布西路的前中央人力局的部分改名為登布西山,登布西山和路也改為商業、消閒、飲食、教育等其他用途後,我就少涉足登布西路了。
已改為消閒餐飲用途的前中央人力局辦公室
(作者為本地電子工程師)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